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辗转的教育--对S省某中学异地借读现象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23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一、引言第10-11页
  二、问题提出第11-12页
 第二节 研究背景第12-16页
  一、锦标式的高考第12-13页
  二、差异化的教育第13-15页
  三、分化的社会阶层第15-16页
 第三节 研究可行性与研究意义第16-18页
  一、研究可行性第16-18页
  二、研究意义第18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18-23页
  一、核心概念第18-19页
  二、研究假设第19页
  三、研究方法第19-21页
  四、研究思路第21-2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第23-45页
 第一节 教育获得的国外相关研究第23-29页
  一、研究内容第23-27页
  二、研究方法第27-29页
 第二节 教育获得的国内相关研究第29-36页
  一、教育获得与阶层差异第29-30页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获得第30-31页
  三、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获得第31-36页
 第三节 教育作为社会地位获得工具的研究第36-39页
 第四节 相关理论第39-45页
  一、理性选择理论第39-42页
  二、社会资本理论第42-45页
第三章 关于异地借读的初始叙述第45-67页
 第一节 一段辗转的经历第45-51页
 第二节 县城的最高学府第51-60页
 第三节 尴尬的城市教育第60-67页
第四章 异地借读与城市家庭的教育选择第67-85页
 第一节 城市家庭对于女学业的期望第67-71页
 第二节 城市家庭对子女品性的期望第71-74页
 第三节 影响城市家庭教育期望的因素第74-82页
 第四节 城市家庭的教育选择第82-85页
第五章 异地借读与城市学生的进入第85-97页
 第一节 城市学生的县中适应状况第85-91页
  一、“喜”新“厌”旧第85-88页
  二、“喜”新不“厌”旧第88-89页
  三、“厌”新“喜”旧第89-91页
 第二节 城市家庭对子女适应的影响第91-97页
  一、热线电话:“温情”的工具第92-94页
  二、来回奔波:“实在”的行动第94-95页
  三、买房租房:“尽力”的投入第95-97页
第六章 异地借读与资源转换第97-126页
 第一节 政府:影响异地借读的制度资源第97-103页
  一、特点:向优倾斜第98-99页
  二、目标:效率第一第99-100页
  三、操作:合法外衣第100-103页
  四、实质:权力获得第103页
 第二节 学校:影响异地借读的组织资源第103-110页
  一、特点:家庭隐喻第104-108页
  二、联结:机械团结第108-110页
 第三节 县中的教师:影响异地借读的人力资源第110-116页
  一、角色:代行家长第110-112页
  二、活动:社会交换第112-113页
  三、结果:网络扩张第113-116页
 第四节 城市家长:影响异地借读的社会资源第116-126页
  一、城市父母与县中教师的互动第116-121页
  二、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缴费和参与第121-126页
第七章 异地借读的结果第126-133页
 第一节 成“才”和成“人”第126-131页
  一、成“才”第126-129页
  二、成“人”第129-131页
 第二节 对农村教育的挤压第131-133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133-142页
 第一节 结论第133-138页
  一、辗转的选择:从城市到县城第133-134页
  二、辗转的阶梯:向上流动的机会获得第134-137页
  三、辗转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第137-138页
 第二节 讨论第138-142页
  一、教育不平等:隐秘还是公开第138-139页
  二、失范的教育:对教育的功利性追求何时休第139-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7页
附录1:H中学津贴发放标准第147-151页
附录2:访谈城市家长情况表第151-152页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第152-153页
后记第153-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九叶”诗人的诗学策略与历史关联(1937-1949)
下一篇: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