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信息处理技术论文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2-15页
  一、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第12-13页
  二、后信息化时代带来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变革第13-14页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第二节 有关概念诠释第15-17页
  一、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第15-16页
  二、后信息化时代与物联网第16-17页
 第三节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评述第17-30页
  一、关于后信息化的研究第17-21页
  二、关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第21-30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0-32页
  一、研究思路第30-31页
  二、研究方法第31-32页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第32-33页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第32页
  二、研究的难点第32-33页
第二章 全球信息化浪潮及其在中国的演进第33-45页
 第一节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第33-38页
 第二节 新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回顾第38-40页
 第三节 后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诉求第40-45页
  一、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战略转向第40-41页
  二、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性调整第41-42页
  三、后信息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42-43页
  四、后信息化与制度转型第43-44页
  五、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诉求第44-45页
第三章 我国邮电高校发展轨迹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第45-81页
 第一节 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历史发展沿革第45-51页
 第二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面临的机遇和选择第51-59页
  一、邮电高校人才培养进入大众化阶段第52-53页
  二、邮电高校积极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第53-59页
 第三节 我国邮电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第59-81页
  一、国内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第59-61页
  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第61-75页
  三、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第75-81页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信息学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第81-101页
 第一节 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概述第81-84页
 第二节 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方法第84-86页
  一、知识基比较研究方法第84-86页
  二、指导原理比较研究法第86页
 第三节 我国邮电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第86-91页
 第四节 美国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第91-96页
 第五节 比较分析与结论第96-101页
  一、知识基比较第96页
  二、指导原理比较第96-98页
  三、比较结论第98-101页
第五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第101-134页
 第一节 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第101-105页
  一、不同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差异性要求第101-102页
  二、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第102-104页
  三、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全而发展的教育理念第104-105页
 第二节 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理论依据与核心因子第105-109页
  一、综合素质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105-106页
  二、综合素质培养与交往行动理论第106-108页
  三、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因子第108-109页
 第三节 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第109-113页
  一、丰富教学内容长见识第109-110页
  二、改进教学手段开眼界第110-111页
  三、提高人文素质重交流第111-112页
  四、调整师生关系促提升第112-113页
 第四节 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第113-134页
  一、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第113页
  二、目标与需求相结合,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第113-114页
  三、抓好课外实践教育,培养通信特色人才第114-116页
  四、依托信息行业优势,构建交往行动培养环境第116-118页
  五、对社会交往行动创新实践教育的认识与总结第118-134页
第六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第134-145页
 第一节 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第134-136页
 第二节 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依据与关键要素第136-139页
  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冰川理论第136-137页
  二、人才的潜在能力与原始创新能力第137-138页
  三、原始创新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第138-139页
 第三节 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第139-142页
  一、面向潜在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培养方法第139-140页
  二、面向创业创新发展能力的教育环境建设方法第140-142页
 第四节 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第142-145页
  一、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完善实践教育教学环境第142-143页
  二、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丰富科技学术活动内涵第143页
  三、打造科研创新团队苗圃,培育科技创新领头人才第143-145页
第七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第145-161页
 第一节 发展面向社会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特征第145-146页
 第二节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属性第146-149页
  一、个性化能力培养与建构主义第146-148页
  二、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尊重自我第148-149页
 第三节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方法第149-158页
  一、“意义建构”要素下信息学科的专业教学目标与特点第149-150页
  二、“会话”要素下的多层次、自适应动态管理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第150-151页
  三、“情境”要素下的创新教学平台设计与实施方案第151-154页
  四、“协作”要素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方案优化第154-158页
 第四节 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实践第158-161页
  一、依托邮电传统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办学第158页
  二、坚持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第158-159页
  三、完善创新实践基地,优化专业体系建设第159页
  四、建立创新实践综合平台,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第159-160页
  五、个性化培养的成功案例——爱科工作室第160-161页
结束语第161-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74页
 一、国外文献第164-166页
 二、国内文献第166-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附录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第176-186页
 附件1-1:邮电高校本科通信人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第176-179页
 附件1-2:用人单位对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问卷第179-184页
 附件1-3:访谈提纲第184-186页
附录二、MIT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第186-188页
附录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课程优化改革方案第188-192页
附录四、南京邮电大学创新实践教改部分项目一览表第192-196页
附录五、爱科工作室的创新理念及其培育的部分成员第196-207页
附录六、爱科工作室本科成员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清单第207-209页
附录七、爱科工作室成员课外科技活动获奖目录第209-211页
附录八、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0年创新项目立项一览表第211-213页
附录九、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创新项目立项汇总表第213-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辗转的教育--对S省某中学异地借读现象的研究
下一篇:P2P流媒体视频点播系统中的数据查询与调度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