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DRD2/A-241G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气质情绪特性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引言第12-14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4-25页
 1 儿童攻击行为第14-16页
   ·儿童攻击行为早期理论理论模型第15页
   ·儿童攻击行为近期理论理论模型第15-16页
 2 气质的情绪特性第16-18页
   ·气质情绪特性的理论形成第16-18页
   ·情绪特性在气质类型中的表现第18页
 3 气质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第18-20页
   ·气质的活动性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19页
   ·气质的情绪特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19-20页
 4 基因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20-25页
   ·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 5-HT)系统基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20-21页
   ·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21-22页
   ·单胺氧化酶 A(MAOA)基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22-23页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transferase, COMT)基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23页
   ·其它基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23-25页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第25-29页
 1 问题提出第25页
 2 研究构想第25-27页
   ·研究目标第25-26页
   ·研究内容第26页
   ·研究方法第26-27页
 3 研究的意义第27-29页
   ·理论意义第27页
   ·实践意义第27页
   ·预期创新第27-29页
第三部分 DRD2/A-241G 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气质情绪特性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第29-50页
 研究1 青少年儿童气质情绪特性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第29-36页
  1 引言第29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9-31页
   ·研究对象第29-30页
     ·预测被试第29-30页
     ·正式施测被试第30页
   ·问卷的编制过程第30-31页
   ·统计处理第31页
  3 结果第31-34页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31-33页
   ·验证性因素分析第33页
   ·信度检验第33-34页
   ·效度检验第34页
  4 讨论与结论第34-36页
 研究2 DRD2/A-241G 基因多态性对儿童气质情绪特性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第36-50页
  1 引言第36-37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37-41页
   ·研究对象第37页
   ·研究方法第37-40页
     ·测评工具第37页
     ·施测方法第37-38页
     ·实验方法第38-40页
   ·数据处理第40-41页
  3 结果第41-47页
   ·描述性统计第41-45页
     ·高、低攻击组在气质情绪特性问卷各维度、Buss-Perry 攻击问卷身体攻击维度得分与标准差第41-42页
     ·高、低攻击组在气质情绪特性各维度、Buss-Perry 攻击问卷身体攻击维度得分上的 t 检验第42页
     ·高、低攻击组中性别在气质情绪特性问卷各维度、Buss-Perry 攻击问卷身体攻击维度得分的 t 检验第42-43页
     ·Hardy-Weinberg 平衡的吻合度检验第43页
     ·不同 DRD2/A241-G 基因型组在总样本、男女生分样本中分布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第43-44页
     ·高、低攻击组儿童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特性各维度数据的相关分析第44-45页
   ·对攻击行为的预测第45-47页
     ·儿童气质情绪特性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逐步回归分析第45页
     ·DRD2/A-241G 基因多态性旳调节效应——层次回归分析第45-47页
  4 讨论第47-49页
   ·气质情绪特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47-48页
   ·DRD2/A241-G 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第48页
   ·DRD2/A241-G 多态性对环境与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第48-49页
  5 结论第49-50页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50-52页
 1 总结论第50页
 2 研究不足第50-51页
 3 研究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4页
附录第64-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问题学生情绪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以冲突情境为例
下一篇:自我面孔的反应抑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