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情绪理解能力的界定 | 第12-14页 |
·情绪理解能力的构成 | 第14-19页 |
·情绪识别线索理解 | 第15-16页 |
·情绪原因理解 | 第16页 |
·情绪表达规则理解 | 第16-17页 |
·情绪作为表现策略的理解 | 第17-18页 |
·情绪隐藏理解 | 第18-19页 |
·情绪改变理解 | 第19页 |
·情绪理解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9-20页 |
·情绪理解与情绪知识 | 第19-20页 |
·情绪理解与情绪智力 | 第20页 |
·情绪理解的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声像测量法 | 第21页 |
·情绪访谈法 | 第21-23页 |
·情境故事法 | 第23-24页 |
·情绪理解问卷法 | 第24-25页 |
·情绪理解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5-26页 |
·性别和年龄 | 第25-26页 |
·家庭情绪环境 | 第26页 |
·问题学生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 第28-32页 |
·问题提出 | 第28-29页 |
·研究构思 | 第29-30页 |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2页 |
3 冲突情境下中学生情绪理解力问卷的编制 | 第32-39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被试 | 第32页 |
·工具 | 第32页 |
·自编《中学生冲突事件调查表》 | 第32页 |
·自编《情绪自评调查表》 | 第32页 |
·研究过程 | 第32-33页 |
·情境故事的编制 | 第32-33页 |
·维度及编码、评分标准的确定、信效度分析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冲突情境故事有效性 | 第33-34页 |
·编码计分标准的确定 | 第34-36页 |
·信效度分析 | 第36-37页 |
·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 | 第36-37页 |
·内部一致性信度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4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的情绪理解力的特点研究 | 第39-49页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被试 | 第39页 |
·工具 | 第39页 |
·研究程序 | 第39页 |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45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与一般学生情绪理解力各维度的分布及得分比较 | 第40-43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与一般学生情绪理解力水平比较 | 第43-44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情绪理解力的性别差异检验 | 第44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情绪理解力的年龄差异检验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8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情绪线索理解发展特点 | 第45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情绪原因理解发展特点 | 第45-46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情绪隐藏理解和情绪改变理解发展特点 | 第46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发展特点 | 第46-47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情绪作为策略理解的发展特点 | 第47页 |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情绪理解能力的性别和年龄特点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5 冲突情境下中学问题学生情绪理解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9-56页 |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被试 | 第49页 |
·研究工具 | 第49-50页 |
·自编冲突情境下中学生情绪理解力问卷 | 第49页 |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 | 第49-50页 |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 | 第50页 |
·研究程序 | 第50-51页 |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54页 |
·中学问题学生在冲突情境下情绪理解力与人格(E、N)、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外向维度(E)、神经质(N)维度、亲密维度、情感表达维度、矛盾性维度对问题学生情绪理解力的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中学问题学生与中学一般学生N维度、亲密维度、情感表达维度、矛盾性维度的差异检验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家庭环境对中学问题学生冲突情境下的情绪理解力具有更强的预测作用 | 第54页 |
·先天个体因素对于中学问题学生冲突情境下的情绪理解能力的影响需要重视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6 中学问题学生情绪理解力在冲突情境下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56-63页 |
·研究目的 | 第56页 |
·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设备 | 第56-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实验设备 | 第57页 |
·被试 | 第57页 |
·实验设计 | 第57页 |
·实验程序 | 第57-58页 |
·准备阶段 | 第57-58页 |
·实验阶段 | 第58页 |
·数据采集和处理 | 第58页 |
·结果 | 第58-61页 |
·实验处理前后被试生理指标的差异检验 | 第58-59页 |
·血容搏动频率增量值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 第59页 |
·血容搏动振幅增量值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 第59-60页 |
·皮电增量值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总结论 | 第63页 |
·创新之处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附录1 自编《中学生冲突事件调查表》 | 第71页 |
附录2 自编《情绪自评调查表》 | 第71-72页 |
附录3 自编《冲突情境下中学生情绪理解力问卷》(男生版) | 第72-73页 |
附录4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N维度(EPQ-RSC) | 第73-74页 |
附录5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维度(FES-CV)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