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 2. 论文语境 | 第10-12页 |
| 3. 研宄方法 | 第12-13页 |
| 4. 论文结构 | 第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电子音乐的过去与现在 | 第14-40页 |
| ·素材来源与流派 | 第14-25页 |
| ·具体音乐与“听觉性”特征 | 第15-17页 |
| ·科隆电子合成音乐 | 第17-20页 |
| ·频谱音乐 | 第20-25页 |
| ·内容、形式与类型 | 第25-33页 |
| ·纯电子声学音乐 | 第25-30页 |
| ·创作特征 | 第25-27页 |
| ·音响特征 | 第27-29页 |
| ·传播特征 | 第29-30页 |
| ·混合型电子声学音乐 | 第30-33页 |
| ·常见类型与应用 | 第30-31页 |
| ·创作特征 | 第31-32页 |
| ·音响特征 | 第32页 |
| ·传播特征 | 第32-33页 |
| ·制作形式与类型 | 第33-37页 |
| ·预制型电子声学音乐 | 第33-35页 |
| ·时实处理型电子声学音乐 | 第35-37页 |
| ·主体视域下的角色转变 | 第37-38页 |
| ·客体视域下的功能转变 | 第38-40页 |
| 第二章 之分析 | 第40-89页 |
| ·创作背景及理念 | 第40-45页 |
| ·作曲家生平 | 第40-41页 |
| ·关于标题的立意 | 第41-42页 |
| ·创作理念概述 | 第42-45页 |
| ·创作技法微观 | 第45-87页 |
| ·建模及其具体形态 | 第45-61页 |
| ·不同作用的模块 | 第46-61页 |
| ·模块的应用与各要素间的关系构成 | 第61-87页 |
| ·序曲Introdaction | 第61-62页 |
| ·第一乐章“L’invisible debout” | 第62-65页 |
| ·第二乐章“Jusque” | 第65-71页 |
| ·第三乐章“De part(...)En part” | 第71-75页 |
| ·第四乐章“Devant tout autour” | 第75-80页 |
| ·第五乐章“L’inacheve a son faite” | 第80-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 第三章 之分析 | 第89-125页 |
| ·作曲家生平 | 第89-91页 |
| ·创作理念 | 第91-93页 |
| ·“频谱”技法对作品的影响 | 第91页 |
| ·关于标题中“幻影”的体现 | 第91-93页 |
| ·不同的电子音乐语言风格 | 第93页 |
| ·作品微观 | 第93-123页 |
| ·核心音与结构 | 第93-113页 |
| ·核心音与宏观结构的关系 | 第94-95页 |
| ·核心音的组织形态,织体形态与刺激结构的体现 | 第95-113页 |
| ·电子音乐的“处理”理念与方式 | 第113-115页 |
| ·关于“理念” | 第113页 |
| ·关于“处理”方式 | 第113-115页 |
| ·电子音乐与器乐的关系 | 第115-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 第四章 其它“混合型”创作技法分析 | 第125-139页 |
| ·《消失的蓝色》创作技法分析 | 第125-129页 |
| ·《格调》创作技法分析 | 第129-133页 |
| ·《拉姆的海市蜃楼》 | 第133-1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 结语 | 第139-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