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食用菌嘌呤含量测定及其加工中动态变化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HPLC介绍 | 第12-15页 |
·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 | 第12-13页 |
·HPLC的特点和优点 | 第13页 |
·HPLC的构成原理和分类 | 第13-15页 |
2 食用菌概述 | 第15-20页 |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 | 第15-17页 |
·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 第17-18页 |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 第18-20页 |
3 嘌呤及其测定概述 | 第20-24页 |
·嘌呤的结构 | 第20页 |
·嘌呤的作用 | 第20-21页 |
·嘌呤与痛风 | 第21-22页 |
·嘌呤的提取 | 第22-23页 |
·嘌呤的检测 | 第23-24页 |
·食品中嘌呤测定的意义 | 第24页 |
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4-25页 |
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26-78页 |
第一章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26-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次黄嘌呤、黄嘌呤和腺嘌呤的分离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8-30页 |
·流速的选择 | 第30页 |
·柱温的选择 | 第30-31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1-33页 |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检出限和检出下限 | 第33-34页 |
3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样品中嘌呤测定的预处理研究 | 第35-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香菇中嘌呤碱的酸水解提取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香菇中嘌呤超声提取优化的实验结果 | 第38-45页 |
·高氯酸水解和超声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5-47页 |
3 结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几种常见食用菌中嘌呤的测定 | 第49-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常见食用菌中嘌呤的提取测定方法 | 第49页 |
·香菇不同部位嘌呤含量的提取测定 | 第4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9-63页 |
·整香菇及其分部位嘌呤的含量测定 | 第49-51页 |
·金针菇中嘌呤的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姬菇中嘌呤的含量测定 | 第52-54页 |
·平菇中嘌呤的含量测定 | 第54-56页 |
·双孢菇中嘌呤的含量测定 | 第56-58页 |
·杏鲍菇中嘌呤的含量测定 | 第58-60页 |
·茶树菇中嘌呤的含量测定 | 第60-62页 |
·草菇中嘌呤的含量测定 | 第62-63页 |
3 结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加工对香菇中嘌呤含量的影响 | 第65-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6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干香菇中嘌呤碱的提取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水煮时间对香菇中嘌呤含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酸度对香菇中嘌呤含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Vc处理对香菇中嘌呤含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焦亚硫酸钠处理对香菇中嘌呤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CaCl_2处理对香菇中嘌呤含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微波处理对香菇中嘌呤含量的影响 | 第72页 |
3 结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金针菇产品嘌呤含量的测定 | 第74-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7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74页 |
·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5-77页 |
·金针菇粉中嘌呤测定结果 | 第75-76页 |
·麻辣金针菇产品嘌呤测定结果 | 第76-77页 |
3 结论 | 第77-78页 |
全文讨论与结论 | 第78-80页 |
创新说明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