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莱德教师教育思想探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8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16页 |
六、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古德莱德教师教育思想的成因和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一、 古德莱德教师教育思想的成因分析 | 第18-22页 |
(一) 个人经历的影响 | 第18-19页 |
(二) 对传统教师教育的认识 | 第19-22页 |
二、 古德莱德教师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一) 改造主义哲学 | 第22-25页 |
(二)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 第25-26页 |
(三) 学校教育的生态模式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古德莱德教师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 | 第27-45页 |
一、 教学观 | 第27-29页 |
(一) 教学是一种专门职业 | 第27-28页 |
(二) 教学是一项“道德”事业 | 第28-29页 |
二、 教师观 | 第29-32页 |
(一) 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 第29-30页 |
(二) 教师应该承担的工作 | 第30-32页 |
三、 优质教师教育的基础 | 第32-39页 |
(一) 培养目标 | 第32-34页 |
(二) 保障措施 | 第34-35页 |
(三) 师资队伍 | 第35-36页 |
(四) 生源 | 第36页 |
(五) 课程设置 | 第36-37页 |
(六) 教学实习 | 第37页 |
(七) 信息反馈 | 第37-38页 |
(八) 管理环境 | 第38-39页 |
四、 教师教育新模式 | 第39-45页 |
(一) 职前培养模式 | 第39-42页 |
(二) 教师的在职发展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古德莱德教师教育更新的策略与实践 | 第45-53页 |
一、 建立大学-中小学伙伴关系 | 第45-47页 |
(一) 内涵 | 第45页 |
(二) 可能性 | 第45-46页 |
(三) 必要性 | 第46-47页 |
二、 促进教师教育更新的具体措施 | 第47-51页 |
(一) 建立“全国教育更新网络” | 第47-48页 |
(二) 建立“教育研究所” | 第48-49页 |
(三) 设立“教育学中心” | 第49-51页 |
三、 21 世纪以来古德莱德教师教育思想的实践 | 第51-53页 |
(一) 全国教育更新网络的继续发展 | 第51页 |
(二) 古德莱德教育更新研究所的建立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思考与借鉴 | 第53-57页 |
一、 古德莱德教师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第53-54页 |
(一) 文化冲突 | 第53页 |
(二) 思想认同度低 | 第53页 |
(三) 缺乏稳定的领导与承诺 | 第53-54页 |
(四) 未达成真正的合作 | 第54页 |
(五) 角色冲突 | 第54页 |
二、 古德莱德教师教育思想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 第54-57页 |
(一) 加强中小学和大学的联系 | 第55页 |
(二) 注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 | 第55-56页 |
(三) 注重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的一体化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