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互涉理论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15-23页 |
(一)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 | 第15-19页 |
(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 第19-23页 |
1. 学生自身的解读能力较弱 | 第20页 |
2.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和古诗词理论修养不足 | 第20-21页 |
3. 教材编写不尽合理 | 第21-23页 |
二、 文本互涉理论对古诗词教学的借鉴意义 | 第23-31页 |
(一) 文本互涉理论概述 | 第23-27页 |
1. 文本互涉理论的缘起和流变 | 第23-26页 |
2. 文本互涉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26-27页 |
(二) 文本互涉与中国古代文论比较研究 | 第27-29页 |
1. 文本互涉与“互文” | 第27-28页 |
2. 文本互涉与“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 第28-29页 |
(三) 文本互涉对古诗词教学的独特价值 | 第29-31页 |
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实现感官的唤醒 | 第29-30页 |
2. 帮助学生加强古诗词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 第30页 |
3. 引领学生探寻古诗词的隐秘意义,实现深度阅读 | 第30页 |
4. 鼓励学生多维度审视作品,促进多元解读 | 第30-31页 |
三、 文本互涉在古诗词中的具体呈现 | 第31-41页 |
(一) 文本互涉的类型 | 第31页 |
1. 引用 | 第31页 |
2. 仿作、戏拟 | 第31页 |
3. 合并、粘贴 | 第31页 |
(二) 文本互涉在古诗词中的体现 | 第31-41页 |
1. 引用 | 第32-33页 |
2. 化用 | 第33-35页 |
3. 用典 | 第35-37页 |
4. 意象 | 第37-41页 |
四、 文本互涉理论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 第41-58页 |
(一) 类比联想,专题研讨 | 第41-44页 |
1. 运用头脑风暴法,以意象为焦点开展相似联想 | 第41-43页 |
2. 运用归纳法,多角度类比同题材诗作 | 第43-44页 |
(二) 互文实证,还原语境 | 第44-47页 |
1. 运用步步追问法,促使学生还原典故 | 第45-46页 |
2. 运用层层质疑法,促使学生还原引语 | 第46-47页 |
(三) 互文对比,参校对照 | 第47-51页 |
1. 以意象为抓手对比不同诗作的风格 | 第48-50页 |
2. 化用之作与原作的对比 | 第50-51页 |
(四) 学以致用,迁移能力 | 第51-58页 |
1. 以教材为母本,链接高考古诗词鉴赏 | 第51-55页 |
2. 以赏促写,重构文本 | 第55-58页 |
五、 文本互涉下的古诗词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58-60页 |
(一) 适当引入互涉文本,避免主次颠倒 | 第58页 |
(二) 切忌脱离文本,避免多元无边 | 第58-59页 |
(三) 考虑学生和教师的阅读视野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