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人本管理中“幸福人”人性观的研究--以生命频率为视角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一、 研究背景第13-14页
  二、 研究目的第14页
  三、 研究意义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一、 研究内容第15页
  二、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三节 研究的流程和框架第16-18页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9-34页
 第一节 人本管理理论综述第19-23页
  一、 国外人本理论第19-20页
  二、 国内人本理论第20-22页
  三、 人本理论评析第22-23页
 第二节 人性观的研究综述第23-28页
  一、 国外人性观第23-24页
  二、 国内人性观第24-27页
  三、 人性观评析第27-28页
 第三节 幸福理论综述第28-31页
  一、 主观幸福感第29页
  二、 心理幸福感第29-30页
  三、 幸福人假设第30-31页
  四、 幸福理论评析第31页
 第四节 人本管理与“幸福人”人性观的关系第31-32页
 第五节 文献综述小结第32-34页
  一、 人本管理理论整合性第32-33页
  二、 人性观基石第33页
  三、 人的终极目的——幸福第33-34页
第三章 生命频率理论与“幸福人”人性观的关系分析第34-48页
 第一节 物理学科中的频率理论第34-38页
  一、 物理频率的概念第34-35页
  二、 振动频率作用机制第35-36页
  三、 物理学频率理论发展与演化第36-38页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频率理论第38-44页
  一、 中国哲学的频率概念第38-41页
  二、 中国文化中频率的哲学观第41-43页
  三、 中国哲学频率理论的评析第43-44页
 第三节 生命频率的内涵第44-45页
 第四节 生命频率对“幸福人”的影响路径分析第45-48页
  一、 “幸福人”人性观的实证研究路径第45-46页
  二、 生命频率与幸福感的关系探讨第46-48页
第四章 生命频率对“幸福人”影响的模型构建第48-53页
 第一节 研究模型构建与访谈检验第48-51页
  一、 研究模型第48-50页
  二、 研究变量定义第50页
  三、 模型访谈检验第50-51页
 第二节 研究假设第51-53页
  一、 生命频率与幸福感的关系假设第51页
  二、 生命频率与个体状况幸福感的关系假设第51页
  三、 生命频率与亲情状况幸福感的关系假设第51页
  四、 生命频率与薪酬状况幸福感的关系假设第51页
  五、 生命频率与职位状况幸福感的关系假设第51页
  六、 生命频率与社会状况幸福感的关系假设第51-52页
  七、 生命频率与生态状况幸福感的关系假设第52-53页
第五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第53-56页
 第一节 研究变量测量第53-54页
  一、 生命频率感知度与认同度测量第53页
  二、 幸福感测量第53-54页
 第二节 问卷设计第54页
 第三节 数据收集第54-56页
  一、 预调查第54页
  二、 正式调查第54-56页
第六章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第56-74页
 第一节 基本情况描述统计第56-57页
 第二节 效度分析第57-59页
  一、 生命频率量表的效度分析第57-58页
  二、 幸福感量表的效度分析第58-59页
 第三节 信度分析第59-60页
 第四节 人口统计特征与研究变量的关系分析第60-67页
  一、 性别与研究变量的关系第60-61页
  二、 年龄与研究变量的关系第61-63页
  三、 学历与研究变量的关系第63-65页
  四、 个性类型与研究变量的关系第65-67页
 第五节 研究变量的相关与回归分析第67-73页
  一、 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第67-68页
  二、 生命频率与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第68-69页
  三、 生命频率与个体状况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第69-70页
  四、 生命频率与亲情状况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第70-71页
  五、 生命频率与薪酬状况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第71-72页
  六、 生命频率与职位状况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第72-73页
 第六节 研究结果汇总第73-74页
第七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结论第74-79页
 第一节 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探讨第74-75页
  一、 性别的影响第74页
  二、 年龄的影响第74-75页
  三、 学历的影响第75页
  四、 个性类型的影响第75页
 第二节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第75-78页
  一、 已验证的关系探讨第76-77页
  二、 未验证的关系探讨第77-78页
 第三节 研究结论第78-79页
第八章 研究总结第79-83页
 第一节 理论的价值与管理启示第79-82页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附录一第89-92页
附录二第92-95页
附录三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新型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研究--以杭州市三个社区为例
下一篇: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员工敬业度的关系研究--以浙江省上市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