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教育反抗:一种“活力”的激起 | 第12-3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17页 |
(一) “毛泽东”因素与其教育思想效应 | 第12-14页 |
(二) “回溯性的追认”与教育思想的历史探寻 | 第14-16页 |
(三) 80 后的思想担当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迷茫 | 第16-17页 |
二、 研究设计 | 第17-25页 |
(一) 研究立场 | 第18-20页 |
(二) 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第24-25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一) “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 | 第26页 |
(二) “反抗” | 第26-27页 |
(三) “来源” | 第27-28页 |
四、 研究的可能新意与局限 | 第28-30页 |
第一章 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考源研究的文献基础 | 第30-67页 |
一、 研究什么:文献综述中的问题趋近 | 第30-51页 |
(一) 早年毛泽东有“教育思想”么? | 第30-37页 |
(二) 毛泽东教育思想之“早期” | 第37-48页 |
(三) 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考源的问题 | 第48-51页 |
二、 何以研究:文献重估中的划分与回眸 | 第51-67页 |
(一) 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的文献划分 | 第51-58页 |
(二) 三份重要文献回眸 | 第58-67页 |
第二章 湖湘文化中的不服从传统——从王夫之到谭嗣同 | 第67-90页 |
一、 湖湘文化溯源与湖南人的文化性格 | 第67-70页 |
二、 “实践为学”的反抗方式——来自王夫之的影响 | 第70-78页 |
(一) 毛泽东对于王夫之思想的早期接触 | 第71-72页 |
(二) “政立民安”而“学校兴” | 第72-74页 |
(三) “性日成”与“动”的教育倾向 | 第74-76页 |
(四) 以“行”为反抗之径 | 第76-78页 |
三、 “树人立法”的反抗策略——来自曾国藩的影响 | 第78-84页 |
(一) “树人立法”的精神传统与毛泽东的早期接触 | 第79-81页 |
(二) “克己、恕忍”的修身意识与自我觉醒 | 第81-84页 |
四、 “冲决网罗”的悲剧式反抗——来自谭嗣同的影响 | 第84-90页 |
(一) “仁学”与“破对待” | 第85-87页 |
(二) “愈阻愈进”与“建设的才” | 第87-90页 |
第三章 家庭教育中的不屈从性情——从家族教化到家庭“两党” | 第90-115页 |
一、 “韶山风物”中不屈从的性情 | 第90-95页 |
(一) “韶山风物”中的反抗精神 | 第91-93页 |
(二) “化民成俗”中的反抗民情 | 第93-95页 |
二、 家族教化与性情叛逆 | 第95-101页 |
(一) 毛氏家族中的“尚武”与“体勇” | 第96-100页 |
(二) 他乡与故乡间的情感交织 | 第100-101页 |
三、 不屈从的微观视域:家庭“两党”与“统一战线”的生成 | 第101-115页 |
(一) 反抗的初始:父亲管束与“保卫权利” | 第102-106页 |
(二) 反抗的理性:母亲形象与“统一战线” | 第106-110页 |
(三) 反抗的情感:家庭叛逆与“弱者解放” | 第110-115页 |
第四章 学校教育中的思想反抗——从传统私塾到近代学校 | 第115-148页 |
一、 反抗中的空间:私塾与学校 | 第115-131页 |
(一) 湖湘文化中的私塾教育 | 第116-118页 |
(二) 六个私塾间的反抗思想转承 | 第118-121页 |
(三) 从私塾到学堂的反抗路线 | 第121-124页 |
(四) “一师是个好学校” | 第124-131页 |
二、 反抗中的他者:康德与杜威 | 第131-140页 |
(一) 译著:反抗旧教育但不出国的重要根据 | 第131-134页 |
(二) 康德:主观道德律与“自我实现” | 第134-137页 |
(三) 杜威:活动中心课程与“脑体结合” | 第137-140页 |
三、 反抗中的符号:身体与语言 | 第140-148页 |
(一) 身体:承接重负的载体 | 第140-146页 |
(二) 语言:交流不畅的苦恼 | 第146-148页 |
第五章 “民众联合”中的实践反抗——从“民众大联合”到新民学会 | 第148-170页 |
一、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 第148-155页 |
(一) 作为教育生存策略的“联合” | 第148-150页 |
(二) “民众联合”思想与反抗教育 | 第150-155页 |
二、 教育社团与毛泽东的“联合”反抗 | 第155-159页 |
(一) 教育社团的勃兴与局限 | 第155-157页 |
(二) 毛泽东与教育社团的创建 | 第157-159页 |
三、 新民学会与社团教化 | 第159-170页 |
(一) 精神涵养:新民学会创建的前提 | 第160-162页 |
(二) 社团运作:组织赴法的重要影响 | 第162-165页 |
(三) 思想转承:马克思主义的最终抉择 | 第165-170页 |
结语 | 第170-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92页 |
附录 1:毛泽东早期教育简谱 | 第192-194页 |
附录 2:新民学会的基本情况 | 第194-197页 |
附录 3:毛泽东早期反抗教育思想的深化与走向 | 第197-202页 |
附录 4:王兴国先生近期观点辑录 | 第202-204页 |
后记 | 第204-208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