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体态语教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 第9-10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二)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 三、本文研究工作 | 第13-14页 |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三)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体态语的界定、特征、分类及功能 | 第14-27页 |
| 一、体态语的界定 | 第14页 |
| 二、体态语的特征 | 第14-16页 |
| (一) 表意性 | 第14-15页 |
| (二) 依附性 | 第15页 |
| (三) 多义性 | 第15-16页 |
| (四) 直观性 | 第16页 |
| 三、体态语的分类 | 第16-25页 |
| (一) 体势语 | 第16-22页 |
| (二) 体距 | 第22-24页 |
| (三) 体触 | 第24-25页 |
| 四、体态语的功能 | 第25-27页 |
| (一) 传情达意 | 第25页 |
| (二) 补足强调 | 第25-26页 |
| (三) 调节气氛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体态语差异对比 | 第27-31页 |
|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 第27页 |
| 二、体态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对比 | 第27-31页 |
| (一) 体态语的民族差异 | 第28-29页 |
| (二) 体态语的社会差异 | 第29-30页 |
| (三) 体态语的时代差异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 | 第31-40页 |
| 一、运用体态语教学的原则 | 第31-33页 |
| (一) 协调性原则 | 第31-32页 |
| (二) 意义确定原则 | 第32页 |
| (三) 差异-调整原则 | 第32页 |
| (四) 适度-得体原则 | 第32-33页 |
| (五) 接受-改造原则 | 第33页 |
| 二、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 第33-40页 |
| (一) 体态语在教学组织环节中的运用 | 第33-35页 |
| (二) 体态语在汉语知识讲练环节中的运用 | 第35-37页 |
| (三) 体态语在教学指令实施环节中的运用 | 第37-38页 |
| (四) 体态语在学习评价环节中的运用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后记 | 第45-46页 |
| 个人简介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