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生命意义 | 第11-17页 |
| ·生命意义定义 | 第11-12页 |
| ·生命意义研究 | 第12-15页 |
| ·生命意义研究发展 | 第12-13页 |
| ·生命意义源 | 第13-14页 |
| ·生命意义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生命意义测量 | 第15-16页 |
| ·生命意义研究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大五人格 | 第17-19页 |
| ·人格 | 第17页 |
| ·人格理论 | 第17页 |
| ·大五人格模式(Five Factor Model) | 第17-18页 |
| ·人格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主观幸福感 | 第19-21页 |
| ·主观幸福感涵义 | 第19页 |
| ·主观幸福感结构 | 第19-20页 |
| ·主观幸福感测量 | 第20页 |
| ·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 ·生命意义与人格、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 第21-23页 |
| ·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 第21页 |
| ·生命意义与人格特质研究 | 第21页 |
|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文献法 | 第23-24页 |
| ·问卷法 | 第24页 |
| ·访谈法 | 第2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页 |
| ·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 ·生命意义感量表(MLQ,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 第24-25页 |
| ·幸福感指数(Index of Well 一 Being) | 第25-26页 |
| ·大五人格简式量表 | 第26页 |
|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27-36页 |
| ·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27-32页 |
| ·性别 | 第27页 |
| ·生源地 | 第27-28页 |
| ·民族 | 第28页 |
| ·宗教信仰 | 第28-29页 |
| ·专业 | 第29-30页 |
| ·年龄 | 第30-31页 |
| ·年级 | 第31-32页 |
| ·生命意义、大五人格、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 ·生命意义、主观幸福感与大五人格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3-36页 |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6-41页 |
| ·青海大学生生命意义总体状况 | 第36页 |
| ·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 ·性别 | 第36-37页 |
| ·生源地、专业 | 第37页 |
| ·民族 | 第37页 |
| ·年级、年龄 | 第37-38页 |
| ·生命意义与大五人格的关系分析 | 第38-40页 |
| ·责任心 | 第38-39页 |
| ·外倾性 | 第39页 |
| ·神经质 | 第39页 |
| ·开放性、宜人性 | 第39-40页 |
| ·大五人格特质、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 第40-4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1页 |
| ·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 第41-42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2-43页 |
| ·研究不足 | 第42页 |
| ·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 | 第45-49页 |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