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7-12页 |
·研究背景 | 第7-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假设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团体辅导 | 第12-14页 |
·班级团体辅导 | 第14页 |
·适应性 | 第14-16页 |
·心理健康 | 第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关于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适应性干预研究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关于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团体辅导对心理健康及适应性的影响研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21-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症状自陈量表(SCL-90) | 第22页 |
·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 | 第22页 |
·班级气氛自评量表 | 第22-23页 |
·高校新生适应性自我评估问卷 | 第23页 |
·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 | 第23页 |
·研究设计 | 第23-26页 |
·设计方案 | 第23-24页 |
·班级团体辅导方案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41页 |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结果 | 第26-28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26页 |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 | 第26-27页 |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 | 第27-28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28页 |
·高校新生适应量表(FARS)的结果比较 | 第28-30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28-29页 |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 | 第29页 |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 | 第29-30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30页 |
·班级氛围的结果比较 | 第30-32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30页 |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 | 第30-31页 |
·对照组前测与后测的差异检验 | 第31页 |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31-32页 |
·适应性的自我评估的结果比较 | 第32-33页 |
·单元反馈结果 | 第33-36页 |
·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结果 | 第33-34页 |
·学生自我报告 | 第34页 |
·任课老师的评价 | 第34-35页 |
·学校班风建设指标的评价 | 第35页 |
·团体指导者的评价 | 第35-36页 |
·高职院校学生适应性与心理健康 | 第36-39页 |
·高职院校学生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36-37页 |
·班级团体辅导对班级及成员的影响机制 | 第37-38页 |
·班级团体辅导中相应角色的特质 | 第38-39页 |
·对高职院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思考 | 第39-4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1页 |
·建议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3页 |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50页 |
附录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44-45页 |
附录2: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 | 第45-47页 |
附录3:班级气氛自评量表 | 第47-48页 |
附录4:高校新生适应性自我评估问卷 | 第48-49页 |
附件5: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
读研期间参与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