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论 | 第9-14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二)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页 |
| (一) 论文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 (二)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五、研究的突破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问题及其成因 | 第14-22页 |
| 一、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 第14-17页 |
| (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 第14-15页 |
| (二)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 第15-17页 |
| 二、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17-19页 |
| (一) 眉山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总体情况 | 第17-18页 |
| (二) 眉山中职学校教师结构概况 | 第18-19页 |
| (三) 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方面态度 | 第19页 |
| 三、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19-22页 |
| (一) 师资力量不足的成因分析 | 第19-20页 |
| (二) 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够合理 | 第20页 |
| (三) 企业对“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负面影响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相关理论依据与经验 | 第22-28页 |
| 一、相关理论依据 | 第22-24页 |
| (一) 校企合作的定义 | 第22页 |
| (二) “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 第22-23页 |
| (三) 支持的定义 | 第23-24页 |
|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及启示 | 第24-28页 |
| (一) 国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 | 第24-25页 |
| (二) 国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眉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启示 | 第25-28页 |
| 第三部分 校企合作对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功能及其途径 | 第28-35页 |
| 一、校企合作对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功能及其成因 | 第28-30页 |
| (一) 校企合作对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功能 | 第28页 |
| (二) 校企合作对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功能的成因 | 第28-30页 |
| 二、校企合作对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途径 | 第30-31页 |
| (一) 搭建“双师型”教师发展平台 | 第30页 |
| (二)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基地 | 第30页 |
| (三) 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 第30-31页 |
| 三、校企合作对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形式 | 第31-35页 |
| (一) 强化现代职业教育观 | 第31页 |
| (二) 支持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 第31-32页 |
| (三) 支持学科带头人建设 | 第32-33页 |
| (四) 支持教师培训 | 第33-35页 |
| 第四部分 校企合作支持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遭遇的实践瓶颈 | 第35-40页 |
| 一、认识上的偏差 | 第35-37页 |
| (一) 社会对中职教育的理解不够 | 第35页 |
| (二) 中职“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模糊 | 第35-36页 |
| (三) 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偏差 | 第36-37页 |
| 二、制度上的障碍 | 第37-38页 |
| (一) 缺失有效地激励制度 | 第37页 |
| (二) 缺乏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制度保障 | 第37-38页 |
| 三、管理上的制约 | 第38-40页 |
| (一) 缺乏完善的培养与培训计划 | 第38页 |
| (二) 培养的条件达不到要求 | 第38-39页 |
| (三) 师资数量紧张,教师无力参加培训 | 第39-40页 |
| 第五部分 校企合作支持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机制 | 第40-45页 |
| 一、重视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发展 | 第40-41页 |
| (一) 创新教师引进办法,优化教师综合素质 | 第40页 |
| (二) 明确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标准要求 | 第40-41页 |
| (三) 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 第41页 |
|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评聘和激励制度 | 第41-43页 |
| (一) 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聘制度 | 第42页 |
| (二) 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激励制度 | 第42-43页 |
| 三、创新培养培训模式 | 第43-45页 |
| (一)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 | 第43页 |
| (二) 创新培训模式 | 第43-44页 |
| (三) 实现兼职教师队伍常态化 | 第44-45页 |
| 第六部分 校企合作支持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策略 | 第45-51页 |
| 一、强化政府的主导 | 第45-46页 |
| (一) 制定相应的政策 | 第45页 |
| (二) 成立相应联系机构 | 第45页 |
| (三) 协调校企双方利益 | 第45-46页 |
| (四) 发挥政府评估监督作用 | 第46页 |
| 二、突出学校自主性 | 第46-48页 |
| (一) 重视建立“双师型”教师建设相关制度 | 第46页 |
| (二) 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 第46-47页 |
| (三) 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 第47-48页 |
| 三、重视企业支持 | 第48-51页 |
| (一) 支持技能实践 | 第48-49页 |
| (二)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 第49页 |
| (三) 建立校企实训基地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