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和合译本》与《文理和合译本》的翻译策略比较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译本概述及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和合本之前的圣经汉译本概述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和合本译本概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概况和研究目的 | 第13-1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 第15页 |
二、涵化与本地化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翻译方法比较 | 第17-33页 |
第一节 文本基础 | 第17-18页 |
一、文本选择 | 第17页 |
二、文本基础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文本分析 | 第18-33页 |
一、文体风格 | 第18-22页 |
二、语法特点 | 第22-26页 |
三、比喻 | 第26-29页 |
四、词汇 | 第29-32页 |
五、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译本翻译时期中国的文化处境 | 第33-38页 |
第一节 当时中国的文化处境 | 第33-36页 |
一、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 | 第33页 |
二、维新变法 | 第33-34页 |
三、废除科举 | 第34页 |
四、辛亥革命 | 第34-35页 |
五、新文化运动 | 第35页 |
六、文化保守主义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群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翻译策略比较 | 第38-46页 |
第一节 译本出版修订情况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官话和合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39-42页 |
一、语言和思想上的突破 | 第39-41页 |
二、以"涵化"为主导的"处境化"方式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文理和合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42-44页 |
一、"儒家化"的矛盾及预期读者的矛盾 | 第42-43页 |
二、以"本地化"为主导的"处境化"方式 | 第43-44页 |
第四节 结论和评价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