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教学策略概述 | 第9-14页 |
第一节 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一、对策略的界定 | 第9页 |
二、什么是教学策略 | 第9-12页 |
第二节 研究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综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新课标》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 第14-26页 |
第一节 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的要求 | 第14-21页 |
一、《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的要求 | 第14-17页 |
二、《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的要求 | 第17-21页 |
第三节 《新课标》要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 第21-26页 |
一、《新课标》在各个时间段上体现了合理性与科学性 | 第21-22页 |
二、《新课标》在各个文体上体现了合理性与科学性 | 第22-23页 |
三、高中与初中在要求上的联系与区别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9页 |
第一节 学生现状分析和《新课标》要求的差距(初中阶段) | 第26-31页 |
一、学生现状分析(初中阶段) | 第26-30页 |
二、学生现状分析(初中阶段)与《新课标》要求的差距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学生现状分析和《新课标》要求的差距(高中阶段) | 第31-35页 |
一、学生现状分析(高中阶段) | 第31-34页 |
二、学生现状分析(高中阶段)与《新课标》要求的差距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和《新课标》要求之间的差距 | 第35-39页 |
一、教师在知识积累方面和《新课标》之间的差距 | 第35-36页 |
二、教师在方法积累和《新课标》之间的差距 | 第36-38页 |
三、教师在策略选择上和《新课标》之间的差距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中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 第39-73页 |
第一节 用眼动实验理论指导文言文知识教学的策略 | 第39-63页 |
一、用眼动实验理论来指导文言文知识教学 | 第39-40页 |
二、眼动实验理论在文言文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文言文实词) | 第40-47页 |
三、眼动实验理论在文言文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文言文虚词) | 第47-51页 |
四、运用眼动实验理论识别词类活用现象 | 第51-54页 |
五、运用眼动实验理论识别文言文特殊句式 | 第54-63页 |
第二节 利用历史语境,发掘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策略 | 第63-66页 |
一、历史语境的思想内涵 | 第63页 |
二、结合历史语境发掘古诗文的思想情感 | 第63-66页 |
第三节 文言文阅读中的其它策略 | 第66-73页 |
一、质疑激思,打破学生一览无余的满足感,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 第66-67页 |
二、比较筛选、析异求同、同中求新的策略 | 第67-69页 |
三、运用“生成性”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借助已知,探究未知 | 第69-72页 |
四、利用创造学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发散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