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 第1-14页 |
一、选题之缘由 | 第11页 |
二、回族宴席曲研究之历史回顾 | 第11-12页 |
三、研究目的、范围、方法以及材料来源 | 第12-14页 |
【上 篇】 西北地区回族婚礼习俗中的宴席与宴席曲 | 第14-77页 |
第一章 西北地区回族的婚礼习俗及其表现 | 第15-30页 |
第一节 西北地区回族婚礼习俗产生的历史缘由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西北地区回族的婚姻习俗 | 第16-21页 |
一、西北地区回族的婚姻观 | 第16-18页 |
二、西北地区回族的婚姻形式 | 第18-21页 |
第三节 西北地区回族的婚礼仪式、婚礼程序及习俗表现 | 第21-28页 |
一、西北地区回族的婚礼仪式 | 第21-22页 |
二、西北地区回族婚礼的主要程序及习俗表现 | 第22-28页 |
第四节 西北地区回族婚礼中的宴席 | 第28页 |
第五节 西北地区回族婚俗中宴席在回族生活中的地位 | 第28-29页 |
第六节 西北地区回族婚俗文化的历史变迁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西北地区回族的宴席曲及其类别 | 第30-77页 |
第一节 西北地区回族婚礼宴席中的宴席场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演唱为何没有女性参与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演唱中的以茶代酒 | 第33页 |
第四节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社会功用 | 第33-54页 |
一、真实、广泛的认识和反映生活 | 第33-47页 |
二、教育功用 | 第47-54页 |
第五节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审美特征 | 第54-61页 |
一、情感美在宴席曲中的反应 | 第54-56页 |
二、形式美在宴席曲中的体现 | 第56-61页 |
第六节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传承方式 | 第61-64页 |
一、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传承的文化背景 | 第61-62页 |
二、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传承方式 | 第62-64页 |
第七节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类别 | 第64-77页 |
一、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分类依据 | 第64-65页 |
二、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类别 | 第65-77页 |
【下篇】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的流变 | 第77-176页 |
第三章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流变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78-88页 |
第一节 因谋生而迁徙所形成的流变 | 第78-82页 |
第二节 因战乱而迁徙所形成的流变 | 第82-88页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地域性流变 | 第88-141页 |
第一节 叙事曲《蓝桥担水》的传承与流变 | 第88-96页 |
一、音乐结构 | 第88-92页 |
二、调式、音阶 | 第92-93页 |
三、旋法 | 第93-94页 |
四、节拍、节奏 | 第94-96页 |
第二节 五更曲的音乐特征 | 第96-105页 |
一、音乐结构 | 第96-101页 |
二、调式、音阶 | 第101-102页 |
三、旋法 | 第102页 |
四、节拍、节奏 | 第102-105页 |
第三节 酒曲《尕老汉》的传承与流变 | 第105-113页 |
一、音乐结构 | 第106-109页 |
二、调式、音阶 | 第109-110页 |
三、旋法 | 第110-111页 |
四、节拍、节奏 | 第111-113页 |
第四节 打调的音乐特征 | 第113-129页 |
一、音乐结构 | 第113-126页 |
二、调式、音阶 | 第126页 |
三、旋法 | 第126-127页 |
四、节拍、节奏 | 第127-129页 |
第五节 散曲《送大哥》的传承与流变 | 第129-137页 |
一、音乐结构 | 第129-133页 |
二、调式、音阶 | 第133-134页 |
三、旋法 | 第134页 |
四、节拍、节奏 | 第134-137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137-141页 |
一、唱词方面 | 第137页 |
二、音乐结构方面 | 第137-138页 |
三、不同地区宴席曲异同的几种类型 | 第138-139页 |
四、旋法特征与音乐风格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个人审美性特征 | 第141-176页 |
第一节 马生林及其审美特征 | 第141-149页 |
一、马生林其人 | 第141页 |
二、马生林演唱的主要曲目分析 | 第141-148页 |
三、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马古白及其审美特征 | 第149-157页 |
一、马古白其人 | 第149-150页 |
二、马古白演唱的主要曲目分析 | 第150-156页 |
三、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 | 第156-157页 |
第三节 韩生元及其审美特征 | 第157-165页 |
一、韩生元其人 | 第157页 |
二、韩生元演唱的主要曲目分析 | 第157-164页 |
三、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 | 第164-165页 |
第四节 马占才及其审美特征 | 第165-171页 |
一、马占才其人 | 第165页 |
二、马占才演唱的主要曲目分析 | 第165-170页 |
三、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 | 第170-171页 |
第五节 个人艺术风格和审美性特征之成因 | 第171-176页 |
一、外因—自然、社会、历史、文化 | 第171-173页 |
二、内因—个人性格、气质、人生观、艺术观、嗓音条件等 | 第173-176页 |
结论 | 第176-18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3-186页 |
【附录一】 马艾米娜与韩伊斯玛婚礼实录 | 第186-196页 |
【附录二】 主要歌手简介 | 第196-200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200-208页 |
后记 | 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