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戏剧与宗教:一种古老而恒久的文化因缘 | 第1-35页 |
第一节 戏剧与宗教的关系 | 第8-13页 |
第二节 本文对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理解 | 第13-28页 |
一: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 第13-17页 |
二:中国传统宗教的分类问题 | 第17-25页 |
1,儒教—一种宗教性的政治伦理学说 | 第19-21页 |
2,民间宗教—中国宗教史上的正宗大教 | 第21-25页 |
三: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根本特性:浓郁的世俗精神 | 第25-28页 |
第三节 本论题研究历史的回顾、论题价值及研究思路 | 第28-35页 |
第一章 民间宗教的振兴与元杂剧的兴起 | 第35-83页 |
第一节 宋代民间宗教的振兴及其对戏剧艺术生成的意义 | 第37-51页 |
民间宗教祭祀是戏剧艺术生成的基本方式 | 第37-39页 |
宋代民间宗教的全面振兴 | 第39-47页 |
戏剧艺术未能在宋代发展成熟的原因 | 第47-51页 |
第二节 金、元民间宗教的兴盛与杂剧艺术的兴起 | 第51-75页 |
一:金、元民间宗教的兴盛 | 第51-54页 |
二:世俗化:金元民间宗教的根本宗教特性 | 第54-60页 |
三:元杂剧的兴起 | 第60-75页 |
1:演员的确立与角色行当的形成 | 第62-65页 |
2:剧场的出现与戏台形制的成熟 | 第65-75页 |
第三节 元杂剧向城市的输入及其勃兴 | 第75-83页 |
一:广大农村地区是戏剧艺术孕育的摇篮 | 第75-78页 |
二:元杂剧向城市的输入及其勃兴 | 第78-83页 |
第二章 宗教文化视野中的元杂剧类型 | 第83-102页 |
第一节 关于“宗教戏剧”概念的思考 | 第83-87页 |
第二节 元杂剧中的佛教剧、道教剧和神怪剧 | 第87-96页 |
佛教剧的概念及剧目统计 | 第88-89页 |
道教剧的概念及剧目统计 | 第89-92页 |
神怪剧的概念及剧目统计 | 第92-93页 |
关于“度脱剧”的说明 | 第93-96页 |
第三节 对元代“宗教戏剧”盛行原因的思考 | 第96-102页 |
元代宗教文化的繁盛 | 第96-98页 |
迷信之风的盛行 | 第98页 |
元代文人的潦倒及其对于宗教文化的青睐 | 第98-102页 |
第三章 元杂剧主题的宗教分析(上)佛教价值观念与元杂剧 | 第102-139页 |
第一节 苦海无边与禁欲绝情:对人生价值的认定与解脱 | 第102-114页 |
一 | 第102-107页 |
二 | 第107-111页 |
三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善恶因缘与自作自受:轮回果报观念的宣扬 | 第114-128页 |
一 | 第114-118页 |
二 | 第118-124页 |
三 | 第124-128页 |
第三节 顿悟成佛与机锋棒喝:禅宗理论的表现 | 第128-139页 |
一 | 第128-132页 |
二 | 第132-139页 |
第四章 元杂剧主题的宗教分析(中)道教文化与元杂剧 | 第139-207页 |
第一节 长生久视与乐在人间:道教基本精神的表现 | 第139-160页 |
一 | 第140-143页 |
二 | 第143-147页 |
三 | 第147-160页 |
第二节 女性崇拜:道教修炼方法的独特性 | 第160-176页 |
一 | 第160-164页 |
二 | 第164-166页 |
三 | 第166-176页 |
第三节 识心见性、禁欲苦行与垂慈接物:全真教义理的折射 | 第176-207页 |
一:全真教对元杂剧产生深刻影响的原因 | 第176-182页 |
二:识心见性内丹修炼理论及其在道教剧中的表现 | 第182-189页 |
三:禁欲苦行的宗教修行观及其在道教剧中的表现 | 第189-197页 |
四:垂慈接物的普世精神及其在道教剧中的表现 | 第197-207页 |
第五章 元杂剧主题的宗教分析(下)元杂剧中的民间宗教精神 | 第207-241页 |
第一节 鬼魂与膜拜:宿命色彩的渲染 | 第207-221页 |
一 | 第207-211页 |
二 | 第211-221页 |
第二节 挑战与叛逆:自力精神的张扬 | 第221-241页 |
一 | 第221-225页 |
二 | 第225-241页 |
第六章 元杂剧宗教形象的表现特性 | 第241-260页 |
第一节 宗教形象的包容性 | 第241-251页 |
一:一幅生动的宗教形象全景图 | 第241-245页 |
二:三教合一—宗教形象的基本呈现方式 | 第245-251页 |
第二节 宗教形象的世俗性 | 第251-260页 |
第七章 元杂剧关目设置中的宗教意蕴 | 第260-296页 |
第一节 佛道“转世”、“谪世”观念与度脱剧的循环结构 | 第260-273页 |
一 | 第260-262页 |
二 | 第262-273页 |
第二节 “通过仪式”与度脱剧中的试练模式 | 第273-296页 |
一 | 第273-276页 |
二 | 第276-296页 |
结语 | 第296-29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9-306页 |
中文摘要 | 第306-3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