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俄中介语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俄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对比分析假设时期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 第10页 |
二、中介语假设时期语言迁移现象研究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12-21页 |
一、中介语理论 | 第12-16页 |
(一) 中介语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中介语的特点 | 第13-15页 |
(三) 中介语形成的根源 | 第15-16页 |
二、语言迁移理论 | 第16-21页 |
(一) 语言迁移含义 | 第16-17页 |
(二) 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语言迁移 | 第17-18页 |
(三) 语言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对汉俄中介语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 | 第21-32页 |
一、汉俄中介语词汇迁移研究 | 第21-25页 |
(一) 词义指称范围不对应 | 第21-22页 |
(二) 词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不同 | 第22-24页 |
(三) 词义表达方式不同 | 第24-25页 |
二、汉俄中介语语法迁移研究 | 第25-30页 |
(一) 汉俄中介语形态迁移研究 | 第26-27页 |
(二) 汉俄中介语句法迁移研究 | 第27-28页 |
(三) 汉俄中介语词序迁移研究 | 第28-30页 |
三、汉俄中介语文化迁移研究 | 第30-32页 |
(一) 打招呼 | 第30页 |
(二) 告别 | 第30页 |
(三) 话题 | 第30-31页 |
(四) 接受赞扬的回答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针对负迁移现象的教学策略 | 第32-37页 |
一、共性教学策略 | 第32-33页 |
二、专项教学策略 | 第33-37页 |
(一) 针对词汇迁移的教学策略 | 第33-34页 |
(二) 针对语法迁移的教学策略 | 第34-35页 |
(三) 针对文化迁移的教学策略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书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