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写作动机的定义与分类 | 第12-16页 |
第一节 写作动机的定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写作动机的分类 | 第12-16页 |
第二章 根源性动机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应用 | 第16-26页 |
第一节 理论阐释:深刻认识写作的本质,培养写作主体的根源性动机 | 第16-23页 |
1. 写作的本质 | 第16-17页 |
2. 写作与人的自我实现 | 第17-19页 |
3. 写作与人的生命存在的关系 | 第19-23页 |
第二节 实践应用:基于根源性动机的写作教学策略 | 第23-26页 |
1. 明确写作的本质 | 第23-24页 |
2. 突出写作的个性和创造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直接性动机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26-43页 |
第一节 提倡对话教学,培养读者意识,激发写作动机 | 第26-33页 |
1. 写作教学之“对话”透视 | 第26-27页 |
2. 写作教学中对话的特征 | 第27-30页 |
3. 写作中的对话教学实施的环境创设 | 第30-31页 |
4. 对话的分类 | 第31-32页 |
5. 对话的作用 | 第32页 |
6. 促进学生有话可说的方法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尝试多种训练形式,培养应用意识,情境意识 | 第33-39页 |
1. 目前的训练形式单一 | 第33-34页 |
2. 以往近百年写作训练形式回顾及简评 | 第34-38页 |
3. 外国写作训练方式 | 第38-39页 |
4. 新课程环境下的各种写作训练形式 | 第39页 |
第三节 重视写作成果的交流与反馈,激发成就动机 | 第39-43页 |
第四章 美国中学写作教学中的动机激发借鉴 | 第43-48页 |
第一节 读写结合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对话引导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形式多样 | 第46-47页 |
第四节 注重交流反馈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书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