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安最后六部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
|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梅西安的生平与创作 | 第14-20页 |
| 第一节 梅西安的生平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梅西安的创作分期 | 第16-20页 |
| 一、早期创作(1928~1950) | 第17页 |
| 二、中期创作(1951~1970) | 第17-18页 |
| 三、晚期创作(1971~1992)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最后六部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概况 | 第20-36页 |
| 第一节 《从峡谷到群星》作品概况 | 第20-24页 |
| 一、创作背景 | 第20-21页 |
| 二、乐队编制 | 第21-24页 |
| 第二节 《彩色玻璃窗和鸟》作品概况 | 第24-26页 |
| 一、创作背景 | 第24页 |
| 二、乐队编制 | 第24-26页 |
| 第三节 《高耸的城市》作品概况 | 第26-28页 |
| 一、创作背景 | 第26页 |
| 二、乐队编制 | 第26-28页 |
| 第四节 《照耀彼世》作品概况 | 第28-31页 |
| 一、创作背景 | 第28页 |
| 二、乐队编制 | 第28-31页 |
| 第五节 《微笑》作品概况 | 第31-33页 |
| 一、创作背景 | 第31页 |
| 二、乐队编制 | 第31-33页 |
| 第六节 《四重协奏曲》作品概况 | 第33-36页 |
| 一、创作背景 | 第33页 |
| 二、乐队编制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六部作品中的鸟歌名录及写作方式 | 第36-54页 |
| 第一节 六部作品中的鸟歌名录 | 第36-44页 |
| 第二节 鸟歌的写作方式 | 第44-54页 |
| 一、旋律型鸟歌 | 第44-45页 |
| 二、和声型鸟歌 | 第45-50页 |
| 三、对位式鸟歌 | 第50-54页 |
| 第四章 曲式结构方式及主要特征 | 第54-96页 |
| 第一节 套曲结构的运用 | 第55-59页 |
| 第二节 再现原则的运用 | 第59-74页 |
| 一、再现三部性结构 | 第59-64页 |
| 二、多部再现和对称性的倒装再现 | 第64-69页 |
| 三、借鉴诗歌、戏剧结构因素的回旋与再现结构 | 第69-74页 |
| 第三节 循环原则的运用 | 第74-76页 |
| 第四节 并列原则的运用 | 第76-83页 |
| 第五节 灵活多变的变奏原则 | 第83-86页 |
| 第六节 其他结构方式的运用 | 第86-96页 |
| 一、赋格段的运用(赋格结构原则) | 第86-87页 |
| 二、边缘曲式结构 | 第87-93页 |
| 三、变体曲式结构 | 第93-95页 |
| 四、自由曲式结构 | 第95-96页 |
| 第五章 音高材料的结构方式 | 第96-144页 |
| 第一节 调式思维 | 第96-110页 |
| 一、有限移位调式 | 第97-105页 |
| 二、调性和多调式 | 第105-109页 |
| 三、素歌 | 第109-110页 |
| 第二节 色彩和弦表 | 第110-126页 |
| 一、第一紧缩共鸣和弦 | 第111-113页 |
| 二、第二紧缩共鸣和弦 | 第113-115页 |
| 三、旋转和弦 | 第115-120页 |
| 四、整体半音化和弦 | 第120-122页 |
| 五、同低音上的移位置换和弦 | 第122-126页 |
| 第三节 色彩和弦在六部作品中的运用 | 第126-144页 |
| 一、《彩色玻璃窗和鸟》中的色彩和弦 | 第127-132页 |
| 二、《高耸的城市》中的色彩和弦 | 第132-133页 |
| 三、《照耀彼世》中的色彩和弦 | 第133-140页 |
| 四、《四重协奏曲》中的色彩和弦 | 第140-142页 |
| 五、《微笑》中的色彩和弦 | 第142-144页 |
| 第六章 节拍、节奏的结构思维和写作方式 | 第144-170页 |
| 第一节 节拍、节奏的结构思维方式 | 第144-150页 |
| 第二节 节奏体系的综合运用 | 第150-162页 |
| 一、希腊格律的运用 | 第150-151页 |
| 二、印度节奏的运用 | 第151-155页 |
| 三、附加时值节奏的运用 | 第155-156页 |
| 四、不可逆行节奏 | 第156页 |
| 五、节奏卡农 | 第156-157页 |
| 六、复合节奏 | 第157-159页 |
| 七、序列节奏手法的运用 | 第159-162页 |
| 第三节 节拍、节奏的记谱法 | 第162-170页 |
| 一、无节拍、有小节线的记谱 | 第162-164页 |
| 二、无节拍、无小节线的记谱 | 第164-166页 |
| 三、频繁变换节拍的记谱 | 第166-170页 |
| 第七章 音色—配器的结构方式 | 第170-210页 |
| 第一节 管弦乐手法 | 第170-190页 |
| 一、乐队编制的多样化体现 | 第170-171页 |
| 二、纯音色的运用 | 第171-180页 |
| 三、混合音色的运用 | 第180-184页 |
| 四、乐队全奏 | 第184-190页 |
| 第二节 音色—音响的布局与选控 | 第190-204页 |
| 一、特色乐器的个性化音色 | 第190-191页 |
| 二、不均衡的管乐组 | 第191-194页 |
| 三、木管+打击乐的均衡音响 | 第194-197页 |
| 四、对峙的音色布局 | 第197-204页 |
| 第三节 特殊演奏法及记谱 | 第204-210页 |
| 一、在琴码和系弦板之间演奏的琶音 | 第204页 |
| 二、琴弓垂直在琴码上摩擦演奏 | 第204-205页 |
| 三、泛音滑奏 | 第205-206页 |
| 四、木管的极限超吹 | 第206页 |
| 五、弱音器的使用 | 第206-207页 |
| 六、圆号的一些非常规演奏 | 第207页 |
| 七、随意处理的拨奏和弓杆击弦 | 第207-210页 |
| 结论 | 第210-214页 |
| 一、梅西安音乐创作结构思维的来源 | 第210-211页 |
| 二、最后六部管弦乐的主要创作特征 | 第211-2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4-220页 |
| 后记 | 第220-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