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学反应过程论文--燃烧过程论文

小尺寸PMMA火焰传热阻碍效应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6-28页
    1.1 传热阻碍现象第16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8页
    1.3 研究现状第18-25页
        1.3.1 前期研究第18-20页
        1.3.2 后期研究第20-25页
        1.3.3 研究现状小结第25页
    1.4 前人研究的不足第25-26页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6-28页
第2章 传热阻碍效应的基本理论第28-38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热解过程中的传热阻碍效应第29-32页
        2.2.1 炭化可燃物与非炭化可燃物第29-30页
        2.2.2 “热厚型”与“热薄型”第30-32页
        2.2.3 热解气体的辐射衰减效应第32页
    2.3 燃烧过程中的传热阻碍效应第32-36页
        2.3.1 传统的固体材料燃烧模型第32-34页
        2.3.2 固体可燃物一维准稳态燃烧过程第34-35页
        2.3.3 火焰传热阻碍效应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实验仪器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第38-50页
    3.1 实验仪器与装置第38-43页
        3.1.1 锥形量热仪第38-39页
        3.1.2 独立辐射热源系统第39-40页
        3.1.3 滑移平台第40页
        3.1.4 电子天平第40-41页
        3.1.5 数码摄像机第41-42页
        3.1.6 辐射热流计第42页
        3.1.7 数据采集器第42-43页
        3.1.8 样品槽第43页
    3.2 数据处理方法第43-48页
        3.2.1 重复性论证第43-45页
        3.2.2 准稳态燃烧阶段的确定第45-46页
        3.2.3 火焰几何参数第46-48页
    3.3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材料特性对热解反应过程的影响第50-60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样品材料第50-54页
        4.2.1 实验设计第51页
        4.2.2 样品材料的选择第51-53页
        4.2.3 材料厚度对研究的影响第53-54页
    4.3 小尺寸PMMA热解实验研究第54-59页
        4.3.1 前人工作的不足第54-55页
        4.3.2 PMMA热解实验设计第55-57页
        4.3.3 PMMA气化热第57-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PMMA水平燃烧的传热阻碍效应研究第60-84页
    5.1 引言第60-61页
    5.2 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步骤第61-63页
        5.2.1 实验装置第61页
        5.2.2 实验步骤第61-62页
        5.2.3 实验工况第62-63页
    5.3 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第63-82页
        5.3.1 热源稳定性的判定第63-64页
        5.3.2 质量损失速率第64-66页
        5.3.3 火焰高度第66-71页
        5.3.4 辐射反馈第71-73页
        5.3.5 传热阻碍效应第73-78页
        5.3.6 FDS模拟外加辐射作用下的火焰辐射第78-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6章 PMMA垂直墙壁火传热阻碍效应研究第84-106页
    6.1 引言第84-85页
    6.2 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步骤第85-87页
        6.2.1 实验装置第85页
        6.2.2 实验步骤第85-86页
        6.2.3 实验工况第86-87页
    6.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87-104页
        6.3.1 热源稳定性的判定第87-88页
        6.3.2 质量损失速率第88-90页
        6.3.3 火焰形态第90-93页
        6.3.4 一维燃烧假设第93-97页
        6.3.5 辐射反馈第97-99页
        6.3.6 传热阻碍效应第99-103页
        6.3.7 FDS模拟外加辐射作用下的火焰辐射第103-104页
    6.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7章 结论及展望第106-110页
    7.1 主要结论第106-107页
    7.2 本文创新点第107页
    7.3 后续研究的展望第107-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科研成果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台湾新音乐(1945-1960)研究
下一篇:梅西安最后六部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