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性别比失衡的病理现象及致病后果分析 | 第17-31页 |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性别比失衡的病理表征及对高师音乐教学的影响 | 第17-29页 |
·学校招生的性别比失衡 | 第17-20页 |
·学生主专业选择的性别比失衡 | 第20-25页 |
·舞蹈专业 | 第21-22页 |
·声乐专业 | 第22-24页 |
·器乐专业 | 第24-25页 |
·学生学业和就业等问题的性别比失衡 | 第25-29页 |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性别比失衡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性别比失衡的致病因子剖析 | 第31-46页 |
·学生专业选择观念的偏失 | 第31-35页 |
·传统观念及对男女成就动机上的影响 | 第31-32页 |
·基础音乐教育地位低下的影响 | 第32-33页 |
·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影响 | 第33-35页 |
·片面认识男女生音乐学习中的认知差异 | 第35-39页 |
·男女生在音乐学习上存在差异 | 第36-37页 |
·性别差异并非对音乐学习起决定性的作用 | 第37-39页 |
·高师音乐教学对性别失衡问题的忽视 | 第39-46页 |
·高师教学过程中存在"无性别"意识现象 | 第39-41页 |
·教材编写没有关注性别倾向 | 第41-46页 |
第三章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性别比失衡的防治 | 第46-76页 |
·加强社会关注:寻求政策的支持 | 第46-48页 |
·改变思想根源:倡导"因性施教" | 第48-63页 |
·"因性施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 第48-50页 |
·实施"因性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50-53页 |
·全面了解不同性别的学生特点 | 第50-51页 |
·统一要求和因性施教相结合 | 第51-52页 |
·因性施教不等同于男女分班教学 | 第52-53页 |
·贯彻"因性施教"的基本策略 | 第53-63页 |
·从生理学角度关注男女生理因素差异 | 第53-56页 |
·男女生体型特征差异 | 第53-54页 |
·男女生骨骼和肌肉差异 | 第54-56页 |
·男女生肺活量差异 | 第56页 |
·从心理学角度关注男女音乐智能差异 | 第56-63页 |
·男女生音乐感知觉差异 | 第57-59页 |
·男女生音乐记忆能力差异 | 第59-61页 |
·男女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差异 | 第61-63页 |
·关注性别特质:开展"双性化"人格教育 | 第63-76页 |
·何谓"双性化"人格 | 第64-65页 |
·培养学生的"双性化"人格与"因性施教"并不矛盾 | 第65-66页 |
·实施"双性化"人格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 | 第66-76页 |
·抓根源:提倡家庭艺术教育中双性化人格教育模式 | 第66-69页 |
·变思路:增强高师音乐教师的性别变通性 | 第69-73页 |
·重细节:改变教材性别角色典型化的倾向 | 第73-76页 |
结束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