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基于空气动力学的列车气密性、外形设计的研究 | 第18-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数值计算基础 | 第21-37页 |
·数值模拟软件 | 第21-25页 |
·网格生成技术 | 第21-23页 |
·网格生成软件简介 | 第23-24页 |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24-25页 |
·列车绕流特性 | 第25-26页 |
·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 | 第26-29页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6-27页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7-28页 |
·能量守恒方程 | 第28-29页 |
·状态方程 | 第29页 |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第29-35页 |
·直接数值模拟 | 第30页 |
·雷诺时均方程 | 第30-32页 |
·大涡模拟 | 第32-35页 |
·本文计算数学模型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物理模型 | 第37-47页 |
·物理模型的选取与简化 | 第37-41页 |
·高速列车模型的选取与简化 | 第37-38页 |
·隧道模型的选取与简化 | 第38-39页 |
·列车与隧道模型的组合 | 第39-40页 |
·列车明线行驶计算域的物理模型 | 第40-41页 |
·网格划分原则 | 第41-44页 |
·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入口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出口边界条件 | 第45页 |
·列车、隧道壁面、地面边界条件 | 第45页 |
·计算工况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列车进出隧道的空气动力特性 | 第47-71页 |
·隧道内瞬态压力形成机理 | 第47-48页 |
·列车进出隧道过程中与隧道的相对位置 | 第48-49页 |
·列车进出隧道时与隧道的相对位置 | 第48页 |
·列车车体的进出风口 | 第48-49页 |
·列车进出隧道数值模拟计算的合理性验证 | 第49-52页 |
·列车进出隧道的实验概况 | 第49-50页 |
·数值模拟计算与模型实验结果对比 | 第50-52页 |
·列车进出隧道的外流场压力基本特性 | 第52-57页 |
·列车进出隧道的外流场压力特性 | 第52-54页 |
·列车进出隧道时进排风口的压力分布规律 | 第54-57页 |
·缓冲结构对列车进出隧道时外流场的影响 | 第57-69页 |
·列车进出带缓冲结构隧道的外流场压力特性 | 第57-59页 |
·列车进出带缓冲结构隧道时进排风口处压力的分布 | 第59-64页 |
·列车进出不同缓冲结构隧道时进排风口压力的分布 | 第64-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5 列车在不同环境中运行的外流场压力特性 | 第71-89页 |
·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外流场压力基本特性 | 第71-76页 |
·列车在隧道内运行的外流场压力特性 | 第71-73页 |
·列车在隧道内运行时进排风口处压力的分布 | 第73-75页 |
·列车在不同阻塞比隧道内运行时进排风口处压力的分布 | 第75-76页 |
·列车明线单车行驶的外流场压力特性 | 第76-79页 |
·列车明线单车行驶的外流场压力特性 | 第76-78页 |
·列车在隧道内运行与明线单车行驶进排风口压力分布的比较 | 第78-79页 |
·列车明线交会的外流场压力特性 | 第79-88页 |
·列车交会过程中的相对位置 | 第79-80页 |
·等速会车时车体表面进排风口的压力分布 | 第80-84页 |
·不等速会车时车体表面进排风口的压力分布 | 第84-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论 | 第89-92页 |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9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