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与研究范围的限定 | 第10-11页 |
(一) 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范围的限定 | 第10-11页 |
二、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现状的评价与分析 | 第15-22页 |
(一) 高中美术鉴赏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作用 | 第15-17页 |
1、美育功能 | 第15页 |
2、人文内涵 | 第15-16页 |
3、德育功能 | 第16-17页 |
(二)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现状 | 第17-19页 |
1、在观念上忽视美术鉴赏课程 | 第17页 |
2、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不高 | 第17-18页 |
3、学生兴趣低下,课堂气氛沉闷 | 第18页 |
4、忽略审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 第18-19页 |
(三) 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原则和要求 | 第19-22页 |
1、加强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 第19-20页 |
2、联系文化情境,学习美术基本专业知识 | 第20-21页 |
3、加强自主和团结合作学习 | 第21页 |
4、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 第21-22页 |
二、图像学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运用和探索 | 第22-33页 |
(一) 图像学的主要理论发展 | 第22-23页 |
1、瓦尔堡提出图像学的内容和涵义 | 第22页 |
2、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发展为三个层次 | 第22-23页 |
3、贡布里希对图像学进行修正和完善 | 第23页 |
(二) 如何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 第23-25页 |
1、第一层次:视觉感官认知 | 第24页 |
2、第二层次:探究象征意义 | 第24页 |
3、第三层次:挖掘本质意义 | 第24-25页 |
(三) 图像学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运用案例 | 第25-33页 |
1、教学案例1:解析大卫的绘画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 第25-28页 |
2、教学案例2:解析波提切利的绘画作品《维纳斯的诞生》 | 第28-30页 |
3、教学案例3:解析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女史箴图》 | 第30-33页 |
三、图像学的分析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运用的作用和意义 | 第33-38页 |
(一) 图像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 第33-35页 |
(二) 图像学方法的运用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审美本质的理解 | 第35-36页 |
(三) 图像学方法的运用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第36页 |
(四) 图像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考方式 | 第36页 |
(五) 图像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问题和建议 | 第36-38页 |
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 第36-37页 |
2、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的建议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