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教育交流的中国应对--发展中的孔子学院综论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 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一、孔子学院创建的动因及背景 | 第14-20页 |
(一) 国际上的"中国热"和"汉语热" | 第14-18页 |
1. "中国热"举世瞩目 | 第14-16页 |
2. "汉语热"方兴未艾 | 第16-18页 |
(二) 中外教育交流的历史基础与时代特色 | 第18-20页 |
二、孔子学院产生的历史渊源 | 第20-25页 |
(一) 国际:海外汉学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传统 | 第20-23页 |
1. 传教士汉学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末) | 第20-21页 |
2. 学院汉学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叶) | 第21-22页 |
3. 中国学研究阶段(20世纪下半叶至今) | 第22-23页 |
(二) 国内:共和国成立后汉语国际推广的长期酝酿 | 第23-25页 |
1. 尝试:共和国初期的对外汉语教学 | 第23页 |
2. 转向:汉语国际推广机构——"汉办"成立 | 第23-24页 |
3. 启动:"汉语桥工程"出台 | 第24-25页 |
三、孔子学院的发展过程 | 第25-36页 |
(一) 方针政策的确立 | 第25-30页 |
1. 内涵界定 | 第25-28页 |
2. 开办机制 | 第28页 |
3. 管理机制 | 第28-29页 |
4. 运营机制 | 第29-30页 |
(二) 在海外的数量及分布 | 第30-34页 |
1. 欧洲地区 | 第30-31页 |
2. 美洲地区 | 第31-32页 |
3. 亚洲地区 | 第32页 |
4. 非洲地区 | 第32页 |
5. 大洋洲地区 | 第32-34页 |
(三) 发展中的里程碑——孔子学院大会的召开 | 第34-36页 |
四、孔子学院的办学实践状况 | 第36-45页 |
(一) 开办模式 | 第36-38页 |
1. 中外高校合作 | 第36-37页 |
2. 中国高校与外国政府间合作 | 第37页 |
3. 中外高校联合企业合作 | 第37-38页 |
4. 中国高校与外国社团间合作 | 第38页 |
(二) 师资培育 | 第38-40页 |
(三) 办学活动——以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 第40-45页 |
1. 课程设置 | 第40-42页 |
2. 文化项目 | 第42-44页 |
3. 其他活动 | 第44-45页 |
五、对孔子学院的评价和总结 | 第45-56页 |
(一) 国内外对孔子学院的评价 | 第45-49页 |
1. 媒体舆论的认可 | 第45-46页 |
2. 社会各界的好评 | 第46-48页 |
3. 负面评论的存在 | 第48-49页 |
(二) 孔子学院在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49-52页 |
1. 使中外教育交流的流向有所改变 | 第49-50页 |
2. 使中外教育交流的领域有所扩展 | 第50-51页 |
3. 使中外教育交流的国度有所拓宽 | 第51页 |
4. 使中外教育交流的内涵有所深化 | 第51-52页 |
(三) 孔子学院现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 | 第52-56页 |
1. 对发展速度的反思 | 第52-53页 |
2. 对办学质量的担忧 | 第53-54页 |
3. 对国际上负面评价的考虑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