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1 视角上的创新 | 第14页 |
1.5.2 内容上的创新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民营企业 | 第15页 |
2.1.2 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 | 第15页 |
2.1.3 初级社会责任 | 第15-16页 |
2.1.4 高级社会责任 | 第16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2.3 文献述评 | 第21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1 寻租理论 | 第21-22页 |
2.3.2 金字塔理论 | 第22-23页 |
3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3-31页 |
3.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23-24页 |
3.1.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 第23页 |
3.1.2 民营企业的特点 | 第23-24页 |
3.2 民营企业初级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 第24-29页 |
3.2.1 破坏生态环境,资源浪费严重 | 第24-25页 |
3.2.2 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 第25-26页 |
3.2.3 侵害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 第26-28页 |
表3.1 2018 年第一批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续) | 第28页 |
3.2.4 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 第28-29页 |
3.3 民营企业积极履行高级社会责任的表现 | 第29-31页 |
4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50页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第31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31页 |
4.3 问卷统计与分析 | 第31-32页 |
4.4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维度划分 | 第32-35页 |
4.5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8页 |
4.5.1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影响因素的信度分析 | 第35-36页 |
4.5.2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影响因素的效度分析 | 第36-37页 |
4.5.3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4.5.4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第38页 |
4.6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表现样本分析 | 第38-40页 |
4.6.1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表现信度分析 | 第38-39页 |
4.6.2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表现效度分析 | 第39-40页 |
4.7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第40-44页 |
4.7.1 研究假设 | 第40-42页 |
4.7.2 模型构建 | 第42-44页 |
4.8 模型验证与假设检验 | 第44-50页 |
4.8.1 模型验证 | 第44-47页 |
4.8.2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第47-50页 |
5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两极合流”治理对策 | 第50-54页 |
5.1 提升民营企业的初级社会责任表现 | 第50-52页 |
5.1.1 优化企业环境 | 第50-51页 |
5.1.2 以伦理观念引导民营企业履责 | 第51-52页 |
5.2 引导民营企业正确履行高级社会责任 | 第52-54页 |
5.2.1 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期望 | 第52页 |
5.2.2 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 第52-5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6.2 研究局限性 | 第54-5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