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淀粉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不同预处理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及性质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9-17页
    1.1 淀粉第9页
    1.2 改性淀粉的分类第9-11页
        1.2.1 物理改性第9-10页
        1.2.2 生物改性第10页
        1.2.3 化学改性第10-11页
        1.2.4 复合改性第11页
    1.3 影响化学改性的因素第11-12页
    1.4 淀粉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改性第12-15页
        1.4.1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第12-13页
        1.4.2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合成效率低下的原因第13页
        1.4.3 提高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合成效率的手段第13-14页
        1.4.4 预处理的目的及相关理论依据第14-15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5页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4页
    2.1 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第17页
    2.2 实验仪器第17-18页
    2.3 实验方法第18-23页
        2.3.1 淀粉基本成分测定第18页
        2.3.2 预处理方法第18-19页
        2.3.3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合成第19页
        2.3.4 取代度的测定和反应效率的计算第19-20页
        2.3.5 热力学特性的测定第20页
        2.3.6 糊粘度特性的测定第20页
        2.3.7 广角X-射线衍射第20-21页
        2.3.8 傅立叶转变红外光谱第21页
        2.3.9 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第21页
        2.3.10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1页
        2.3.11 光学显微镜第21页
        2.3.12 质构特性的测定第21-22页
        2.3.13 淀粉糊透明度的测定第22页
        2.3.14 溶胀力和溶解度的测定第22页
        2.3.15 乳化能力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第22-23页
        2.3.16 钙含量的测定第23页
    2.4 统计学分析第23-2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4-52页
    3.1 两种淀粉的基本成分第24页
    3.2 冻融和热碱预处理对玉米和马铃薯淀粉OSA改性的影响第24-42页
        3.2.1 冻融和热碱预处理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第24-26页
        3.2.2 预处理及OSA改性对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第26-30页
        3.2.3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0-33页
        3.2.4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拉曼光谱分析第33-34页
        3.2.5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第34-36页
        3.2.6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凝胶化特性分析第36-38页
        3.2.7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糊粘度特性分析第38-40页
        3.2.8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第40-41页
        3.2.9 小结第41-42页
    3.3 氯化钙溶液预处理对马铃薯淀粉OSA改性的影响第42-52页
        3.3.1 氯化钙溶液预处理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第42-43页
        3.3.2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和OSA改性淀粉的光学显微镜图第43-44页
        3.3.3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4页
        3.3.4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第44-46页
        3.3.5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钙含量第46页
        3.3.6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凝胶化特性分析第46-47页
        3.3.7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溶胀力、溶解度和糊透明度第47-48页
        3.3.8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糊粘度特性分析第48-49页
        3.3.9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第49-50页
        3.3.10 天然淀粉,预处理淀粉及OSA改性淀粉的质构特性分析第50页
        3.3.11 小结第50-52页
4 结论第52-53页
    4.1 全文总结第52页
    4.2 论文的创新点第52页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52-53页
5 展望第53-54页
6 参考文献第54-63页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63-64页
8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单管理模式下变电工程质量管理评价研究
下一篇:光伏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及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静态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