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车型车身曲面逆向设计及优化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逆向工程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逆向工程概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曲面逆向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4 CAD/CAE在车身逆向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逆向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 | 第18-3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表面数字化技术 | 第18-21页 |
2.2.1 接触式测量技术 | 第19页 |
2.2.2 非接触式测量技术 | 第19-20页 |
2.2.3 两种测量方法的比较 | 第20-21页 |
2.3 本文测量所用的方法——激光三角法 | 第21-24页 |
2.3.1 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21-22页 |
2.3.2 测量原理介绍 | 第22-23页 |
2.3.3 测量仪器的展望 | 第23-24页 |
2.4 数据预处理技术 | 第24-28页 |
2.4.1 多视拼合 | 第24-26页 |
2.4.2 降噪处理 | 第26-27页 |
2.4.3 数据精简 | 第27页 |
2.4.4 数据修补与分块 | 第27-28页 |
2.5 曲面重构理论 | 第28-33页 |
2.5.1 曲线曲面的数学模型 | 第29-32页 |
2.5.2 曲面拟合算法 | 第32页 |
2.5.3 曲面重构方法 | 第32-33页 |
2.6 小结 | 第33-34页 |
3 车身曲面模型的工程实现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前期准备 | 第34-38页 |
3.2.1 本文采用的测量系统 | 第34-35页 |
3.2.2 目标车型整车坐标系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3 其它准备工作 | 第36-38页 |
3.3 曲面模型的重建 | 第38-49页 |
3.3.1 车身结构特点及总体方案 | 第38-40页 |
3.3.2 后备箱盖及后围曲面的创建 | 第40-43页 |
3.3.3 车门及侧围曲面的创建 | 第43-47页 |
3.3.4 顶棚及前后风窗曲面的创建 | 第47-48页 |
3.3.5 重要特征的实现 | 第48页 |
3.3.6 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4 曲面模型优化及评价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高品质曲面-A级曲面 | 第50-51页 |
4.3 模型优化 | 第51-58页 |
4.3.1 曲线的光顺 | 第52-56页 |
4.3.2 曲面的光顺 | 第56-58页 |
4.4 曲面评价 | 第58-61页 |
4.4.1 精度分析 | 第58-59页 |
4.4.2 光顺性分析 | 第59-61页 |
4.4.3 拔模分析 | 第61页 |
4.5 小结 | 第61-62页 |
5 发动机罩的冲压成形分析 | 第62-74页 |
5.1 引言 | 第62-63页 |
5.2 板料成形概述 | 第63-64页 |
5.2.1 板料成形的基本步骤 | 第63页 |
5.2.2 板料成形影响因素及缺陷分析 | 第63-64页 |
5.3 发动机罩的模具成形 | 第64-70页 |
5.3.1 CAD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5.3.2 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65页 |
5.3.3 冲压方向的确定 | 第65-66页 |
5.3.4 工艺补充面及压料面的确定 | 第66-67页 |
5.3.5 毛坯的设计 | 第67页 |
5.3.6 材料及工艺参数的选定 | 第67-70页 |
5.4 成形预见性分析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6.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