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我监控对面试作伪行为的影响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第18-33页 |
2.1 面试作伪行为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2.1.1 面试作伪行为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面试作伪行为的理论模型 | 第18-21页 |
2.1.3 面试作伪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1-24页 |
2.2 马基雅维利主义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2.2.1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定义 | 第25-26页 |
2.2.2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2.3 自我监控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2.3.1 自我监控的概念及其理论 | 第28-29页 |
2.3.2 自我监控的结果变量 | 第29页 |
2.4 面试题目类型研究综述 | 第29-31页 |
2.4.1 行为描述面试和情景性面试的定义 | 第29-30页 |
2.4.2 行为描述面试和情景性面试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2.5 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2.5.1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影响理论 | 第31页 |
2.5.2 决策理论 | 第31-32页 |
2.5.3 动机理论 | 第32-33页 |
3 模型推理与研究假设 | 第33-38页 |
3.1 模型推理 | 第3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3-37页 |
3.2.1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面试作伪行为 | 第33-34页 |
3.2.2 自我监控的调节作用 | 第34-35页 |
3.2.3 面试题目类型的调节作用 | 第35-36页 |
3.2.4 面试作伪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6-37页 |
3.3 假设汇总 | 第37-38页 |
4 研究实施和程序 | 第38-43页 |
4.1 问卷调查法的实施和程序 | 第38-41页 |
4.1.1 被试 | 第38-39页 |
4.1.2 测量工具 | 第39-41页 |
4.1.3 调查程序与统计方法 | 第41页 |
4.2 实验法的实施和程序 | 第41-43页 |
4.2.1 被试 | 第41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41-42页 |
4.2.3 实验程序与统计方法 | 第42-43页 |
5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43-60页 |
5.1 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43-56页 |
5.1.1 量表信效度分析 | 第43页 |
5.1.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3-44页 |
5.1.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 第44-46页 |
5.1.4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面试作伪行为 | 第46-48页 |
5.1.5 自我监控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48-52页 |
5.1.6 面试作伪行为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 第52-56页 |
5.2 实验法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56-60页 |
5.2.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5.2.2 面试题目类型的调节效应 | 第57-60页 |
6 研究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 第60-65页 |
6.1 主效应讨论 | 第60-61页 |
6.2 自我监控的调节效应讨论 | 第61页 |
6.3 面试题目类型的调节效应讨论 | 第61-62页 |
6.4 面试作伪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62页 |
6.5 贡献和管理启示 | 第62-65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7.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附录A | 第77-78页 |
附录B | 第78-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