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山地旅游区交通特性分析 | 第19-37页 |
2.1 山地道路交通系统特征 | 第19-22页 |
2.2 旅游交通特征及获取方法 | 第22-24页 |
2.2.1 旅游交通出行特点 | 第22-23页 |
2.2.2 调查内容及获取方式 | 第23-24页 |
2.3 交通参数的调查方法 | 第24-27页 |
2.3.1 宏观交通参数 | 第24-26页 |
2.3.2 微观交通参数 | 第26-27页 |
2.4 基于空间分布的旅游交通特性分析 | 第27-30页 |
2.4.1 本文研究的空间范围 | 第27-29页 |
2.4.2 旅游交通流空间分布特性 | 第29-30页 |
2.5 基于时间分布的旅游交通特性分析 | 第30-36页 |
2.5.1 长假、小长假、周末旅游交通流特性 | 第30-32页 |
2.5.2 旅游交通流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32-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山地旅游交通预控诱导模型研究 | 第37-54页 |
3.1 概述 | 第37页 |
3.2 交通流预测 | 第37-41页 |
3.2.1 分类与方法 | 第37-39页 |
3.2.2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量预测研究 | 第39-41页 |
3.3 基于预测数据的旅游交通预控诱导边界条件研究 | 第41-49页 |
3.3.1 物理模型 | 第42-43页 |
3.3.2 数学参数 | 第43-47页 |
3.3.3 数学模型 | 第47-49页 |
3.4 预控节点与路径 | 第49-50页 |
3.4.1 预控节点集合 | 第49页 |
3.4.2 预控路径集合 | 第49-50页 |
3.5 交通诱导与管控 | 第50-51页 |
3.5.1 交通诱导 | 第50-51页 |
3.5.2 交通管控 | 第51页 |
3.6 反馈与评价 | 第51-53页 |
3.6.1 信息反馈 | 第51-52页 |
3.6.2 交通效果评价 | 第52-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交通诱导系统布设 | 第54-66页 |
4.1 功能与定位 | 第54-56页 |
4.1.1 交通诱导系统功能 | 第54页 |
4.1.2 交通诱导系统定位 | 第54-56页 |
4.2 交通信息采集 | 第56-58页 |
4.2.1 协作式 | 第56-57页 |
4.2.2 独立式 | 第57-58页 |
4.3 信息发布方式 | 第58-60页 |
4.4 山地VMS布设位置研究 | 第60-65页 |
4.4.1 VMS板的选址原则 | 第61-62页 |
4.4.2 VMS板的布设位置 | 第62-65页 |
4.4.3 VMS板对驾驶人路线选择行为影响 | 第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仙女山旅游区交通诱导方案 | 第66-87页 |
5.1 仙女山概述 | 第66-74页 |
5.1.1 旅游概况 | 第67-69页 |
5.1.2 交通概况 | 第69-74页 |
5.2 仙女山旅游区信息采集设备布设 | 第74-76页 |
5.3 仙女山旅游区交通广域预控诱导研究 | 第76-82页 |
5.3.1 参数定义 | 第76-78页 |
5.3.2 交通参数的预测 | 第78-80页 |
5.3.3 模型计算 | 第80-82页 |
5.3.4 确定预控节点与路径 | 第82页 |
5.4 仙女山旅游区交通诱导信息的发布 | 第82-84页 |
5.4.1 信息发布方式 | 第82-83页 |
5.4.2 VMS板布设 | 第83-84页 |
5.5 仙女山旅游区交通诱导评价 | 第84-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87页 |
6.2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92-94页 |
附录 Ⅰ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