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综合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山区公路长大纵坡段重载车辆行驶特征分析 | 第19-41页 |
2.1 典型重载车辆的确定 | 第19-26页 |
2.1.1 交通量组成 | 第19-22页 |
2.1.2 轴载分布特征 | 第22-25页 |
2.1.3 典型重载车辆性能参数 | 第25-26页 |
2.2 重载车辆的行驶受力分析 | 第26-29页 |
2.2.1 驱动力 | 第26-27页 |
2.2.2 行驶阻力 | 第27-29页 |
2.2.3 重载车辆的运动方程 | 第29页 |
2.3 重载车辆的动力特性及行驶平衡状态 | 第29-33页 |
2.3.1 动力因数 | 第29-31页 |
2.3.2 行驶平衡状态确定 | 第31-33页 |
2.4 重载车辆爬坡速度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9页 |
2.4.1 坡度对爬坡速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2 装载率对爬坡速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3 海拔高度对爬坡速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4 入坡速度对爬坡速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5 平衡速度预测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重载车辆轮胎-路面接触特征分析 | 第41-63页 |
3.1 轮胎-路面接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3.1.1 轮胎结构类型 | 第41页 |
3.1.2 轮胎胎面花纹种类 | 第41-42页 |
3.1.3 轮胎胎压与负载 | 第42-43页 |
3.1.4 其他因素 | 第43页 |
3.2 重载车辆轮胎荷载作用图式分析 | 第43-48页 |
3.2.1 轮胎接地形状分析 | 第43-45页 |
3.2.2 轮胎接地压力分析 | 第45-48页 |
3.3 轮胎接地模型简化 | 第48-55页 |
3.4 非均布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应力及应变空间分布 | 第55-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山区公路长大纵坡段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 第63-95页 |
4.1 典型沥青路面温度场 | 第63-64页 |
4.2 荷载作用频率 | 第64-66页 |
4.3 材料参数 | 第66-74页 |
4.3.1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 | 第66-72页 |
4.3.2 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模量 | 第72-74页 |
4.4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4-75页 |
4.4.1 基本假设 | 第74页 |
4.4.2 几何模型 | 第74-75页 |
4.5 沥青路面典型结构选择 | 第75-76页 |
4.6 长大纵坡段路面结构计算指标确定 | 第76-77页 |
4.7 长大纵坡段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93页 |
4.7.1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85页 |
4.7.2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90页 |
4.7.3 综合工况分析 | 第90-9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山区公路长大纵坡段路面结构疲劳损伤分析 | 第95-117页 |
5.1 沥青路面温度场 | 第95-100页 |
5.1.1 沥青路面温度场预估模型 | 第95-97页 |
5.1.2 沥青路面温度场拟合结果 | 第97-100页 |
5.2 路面结构及材料参数 | 第100页 |
5.3 疲劳公式确定 | 第100-101页 |
5.4 疲劳损伤分析方法 | 第101-107页 |
5.4.1 日累计疲劳损伤计算方法 | 第102-105页 |
5.4.2 月累计疲劳损伤计算方法 | 第105-107页 |
5.5 外部因素对疲劳损伤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5.5.1 坡度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5.2 装载率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5.3 海拔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6 内部因素对疲劳损伤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5.6.1 沥青层厚度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5.6.2 基层厚度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6.3 基层模量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7 综合工况对疲劳损伤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5.8 高模量沥青层对疲劳损伤的影响 | 第11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14-11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7-118页 |
6.2 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6.3 进一步展望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