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内容、路线和方法 | 第16-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2.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2.1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2.1.1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2.1.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 第22-23页 |
2.2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2.2.1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文献综述 | 第23页 |
2.2.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2.3 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 | 第24-27页 |
2.3.1 社会契约论 | 第24页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5页 |
2.3.3 三重底线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社会责任内容 | 第27-35页 |
3.1 移动电话制造企业发展概况及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3.2 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及成因分析 | 第28-30页 |
3.3 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 第30-35页 |
3.3.1 对股东的责任内容 | 第30-31页 |
3.3.2 对员工的责任内容 | 第31页 |
3.3.3 对债权人的责任内容 | 第31页 |
3.3.4 对客户的责任内容 | 第31-32页 |
3.3.5 对消费者的责任内容 | 第32页 |
3.3.6 对供应商的责任内容 | 第32页 |
3.3.7 对政府的责任内容 | 第32-33页 |
3.3.8 对社区的责任内容 | 第33页 |
3.3.9 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内容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5-47页 |
4.1 移动电话制造企业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5页 |
4.2 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指标选取和计量 | 第35-38页 |
4.2.1 企业对股东责任的指标及计量 | 第35-36页 |
4.2.2 企业对员工责任的指标及计量 | 第36页 |
4.2.3 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指标及计量 | 第36-37页 |
4.2.4 企业对客户责任的指标及计量 | 第37页 |
4.2.5 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的指标及计量 | 第37页 |
4.2.6 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指标及计量 | 第37页 |
4.2.7 企业对政府的责任指标及计量 | 第37-38页 |
4.2.8 企业对社区的责任指标及计量 | 第38页 |
4.2.9 企业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指标及计量 | 第38页 |
4.3 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38-45页 |
4.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8-40页 |
4.3.2 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第40-43页 |
4.3.3 各层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 | 第43-45页 |
4.4 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 第45-47页 |
4.4.1 建立因素集 | 第45页 |
4.4.2 建立因素的评语集 | 第45-46页 |
4.4.3 确定指标的隶属度向量 | 第46页 |
4.4.4 建立因素权重集 | 第46页 |
4.4.5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 第46-47页 |
第五章 B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 第47-57页 |
5.1 公司简况 | 第47页 |
5.2 公司社会责任指标状况 | 第47-50页 |
5.3 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 | 第50-57页 |
5.3.1 建立评价隶属度矩阵 | 第50-51页 |
5.3.2 进行模糊评价 | 第51-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加强移动电话制造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 第57-58页 |
6.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1 | 第61-65页 |
附录2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69-70页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