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性能计算与实测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 第10-12页 |
1.2.1 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组成 | 第10-11页 |
1.2.2 多楔带结构及其优点 | 第11-12页 |
1.2.3 张紧器的使用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张紧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第18-27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张紧器种类 | 第18-20页 |
2.3 自动张紧器作用 | 第20页 |
2.4 自动张紧器结构组成 | 第20-23页 |
2.5 自动张紧器工作原理 | 第23页 |
2.6 自动张紧器位置标识 | 第23-24页 |
2.7 自动张紧器性能参数 | 第24-26页 |
2.7.1 弹簧刚度 | 第24-25页 |
2.7.2 阻尼 | 第25页 |
2.7.3 工作扭矩 | 第25-26页 |
2.8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布置原则及优化 | 第27-35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布置原则 | 第27-30页 |
3.2.1 附件轮包角 | 第27-28页 |
3.2.2 附件轮直径 | 第28-29页 |
3.2.3 附件轮位置 | 第29页 |
3.2.4 对齐度 | 第29-30页 |
3.3 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优化措施 | 第30-34页 |
3.3.1 增加惰轮 | 第30-31页 |
3.3.2 使用自动张紧机构 | 第31页 |
3.3.3 使用OAP优化 | 第31-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静态设计方法 | 第35-53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多楔带有效长度计算 | 第35-38页 |
4.2.1 多楔带有效长度计算 | 第35-37页 |
4.2.2 传动带有效长度的测量 | 第37-38页 |
4.3 多楔带安装张力计算 | 第38-43页 |
4.3.1 系统最小张力 | 第38-39页 |
4.3.2 系统安装张力 | 第39-41页 |
4.3.3 带段张力 | 第41-43页 |
4.4 多楔带楔数确定 | 第43-45页 |
4.4.1 多楔带楔数确定 | 第43-45页 |
4.4.2 寿命影响因素 | 第45页 |
4.5 带段固有频率计算 | 第45-47页 |
4.6 张紧器工作扭矩计算 | 第47-48页 |
4.7 实例分析 | 第48-51页 |
4.7.1 传动带长度计算 | 第49页 |
4.7.2 传动带楔数确定 | 第49-50页 |
4.7.3 带段张力和轮毂载荷 | 第50页 |
4.7.4 带段固有频率 | 第50-51页 |
4.7.5 张紧器参数确定 | 第51页 |
4.8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性能测试 | 第53-65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测试设备 | 第53-55页 |
5.2.1 静态张力测量 | 第53-54页 |
5.2.2 Rotec测试设备硬件组成 | 第54-55页 |
5.3 动态性能的参数测试 | 第55-58页 |
5.3.1 附件轮滑移率 | 第55-56页 |
5.3.2 张紧臂角度波动 | 第56-57页 |
5.3.3 带段横向振动 | 第57-58页 |
5.3.4 张紧轮轮毂载荷 | 第58页 |
5.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8-64页 |
5.4.1 系统安装张力 | 第59页 |
5.4.2 发动机曲轴激励 | 第59-60页 |
5.4.3 附件轮角波动 | 第60页 |
5.4.4 附件轮滑移率 | 第60-61页 |
5.4.5 带段横向振动 | 第61页 |
5.4.6 张紧臂角度波动 | 第61-62页 |
5.4.7 探究传动带蠕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总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