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病理组织染色仪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3 技术背景介绍 | 第13-16页 |
| 1.3.1 Feulgen染色 | 第14页 |
| 1.3.2 巴氏染色 | 第14-15页 |
| 1.3.3 免疫荧光染色 | 第15页 |
| 1.3.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第15-16页 |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2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自动多功能染色仪的总体设计 | 第18-23页 |
| 2.1 自动多功能染色仪的设计目标 | 第18页 |
| 2.2 染色仪常用方案对比分析 | 第18-21页 |
| 2.2.1 位移移动平台式方案 | 第18-19页 |
| 2.2.2 蠕动泵式方案 | 第19-20页 |
| 2.2.3 位移移动平台与蠕动泵配合式方案 | 第20-21页 |
| 2.3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自动多功能染色仪方案设计 | 第21-22页 |
| 2.4 本章总结 | 第22-23页 |
| 3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试剂进样及分配模块设计 | 第23-34页 |
| 3.1 微流控芯片概述 | 第23-26页 |
| 3.1.1 芯片常用材料 | 第23-24页 |
| 3.1.2 芯片常用加工技术 | 第24-26页 |
| 3.1.3 芯片常用键合技术 | 第26页 |
| 3.2 阀控微流芯片的设计与制作 | 第26-31页 |
| 3.2.1 阀控微流芯片材料的选择 | 第27页 |
| 3.2.2 阀控微流芯片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 3.2.3 阀控微流芯片的制作 | 第28-30页 |
| 3.2.4 制作过程优化 | 第30-31页 |
| 3.3 试剂进样方案的确定 | 第31-33页 |
| 3.3.1 压力阀驱动方案 | 第31页 |
| 3.3.2 蠕动泵前驱动方案 | 第31-32页 |
| 3.3.3 蠕动泵后吸取方案 | 第32-33页 |
| 3.4 本章总结 | 第33-34页 |
| 4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多功能染色仪的硬件及软件设计 | 第34-52页 |
| 4.1 基于阀控微流芯片的多功能染色仪的整体控制简述 | 第34页 |
| 4.2 主控制模块设计 | 第34-40页 |
| 4.2.1 主控制模块硬件电路 | 第34-38页 |
| 4.2.2 主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第38-40页 |
| 4.3 试剂进样及分配模块设计 | 第40-43页 |
| 4.3.1 试剂进样及分配模块硬件电路 | 第40-42页 |
| 4.3.2 试剂进样及分配模块软件设计 | 第42-43页 |
| 4.4 PID温控模块设计 | 第43-45页 |
| 4.4.1 PID温控模块硬件电路 | 第43-44页 |
| 4.4.2 PID温控模块软件设计 | 第44-45页 |
| 4.5 传感器检测模块设计 | 第45-46页 |
| 4.5.1 传感器检测模块硬件电路 | 第45页 |
| 4.5.2 传感器检测模块软件设计 | 第45-46页 |
| 4.6 显示屏模块设计 | 第46-47页 |
| 4.7 系统供电模块设计 | 第47页 |
| 4.8 上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47-51页 |
| 4.8.1 LabVIEW概述 | 第47-48页 |
| 4.8.2 上位机控制系统LabVIEW程序设计 | 第48-51页 |
| 4.9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 5 自动多功能染色仪的性能测试 | 第52-58页 |
| 5.1 阀控微流芯片的测试 | 第52-53页 |
| 5.2 实际染色测试 | 第53-55页 |
| 5.2.1 巴氏染色和Feulgen染色测试 | 第53-54页 |
| 5.2.2 免疫荧光染色测试 | 第54-55页 |
| 5.2.3 荧光原位杂交测试 | 第55页 |
| 5.3 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 5.3.1 微阀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 5.3.2 仪器性能分析 | 第56页 |
| 5.4 本章总结 | 第56-58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6.1 总结 | 第58页 |
| 6.2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