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制品的标准与检验论文

基于光谱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海水鱼品质快速无损检测

附件第6-7页
致谢第7-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目次第13-18页
图目录第18-21页
表目录第21-23页
1 绪论第23-38页
    1.1 研究背景第23-24页
    1.2 鱼种概况第24页
    1.3 鱼肉品质的常规检测方法第24-28页
        1.3.1 感官评价第25页
        1.3.2 物理评价第25-27页
            1.3.2.1 质构参数第25-26页
            1.3.2.2 系水力第26-27页
        1.3.3 化学评价第27-28页
            1.3.3.1 化学营养成分第27页
            1.3.3.2 鱼肉鲜度评价的化学指标第27-28页
    1.4 鱼肉品质的光谱检测第28-32页
        1.4.1 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第29-30页
        1.4.2 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鱼肉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第30-32页
            1.4.2.1 鱼肉冷冻存储状态及鲜度化学指标的研究第30页
            1.4.2.2 鱼肉冷藏存储状态及鲜度化学指标的研究第30-32页
            1.4.2.3 鱼肉物理参数的研究第32页
            1.4.2.4 鱼肉化学营养成分的含量检测第32页
    1.5 图像处理和光谱成像技术在鱼肉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第32-36页
        1.5.1 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鱼肉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第32-33页
        1.5.2 多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在鱼肉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第33-34页
        1.5.3 高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在鱼肉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第34-36页
    1.6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6页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36-38页
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8-57页
    2.1 试验设备第38-43页
        2.1.1 可见/短波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第38-40页
            2.1.1.1 光源第38页
            2.1.1.2 光谱仪第38页
            2.1.1.3 CCD探测器第38-39页
            2.1.1.4 数据采集软件第39-40页
        2.1.2 长波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第40-41页
        2.1.3 便携式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仪第41页
        2.1.4 食品质构分析仪第41-42页
        2.1.5 索氏脂肪提取仪第42-43页
    2.2 试验材料及物理和化学值测定第43页
    2.3 高光谱图像数据分析技术路线第43-44页
    2.4 光谱数据处理技术第44-49页
        2.4.1 光谱预处理方法第44-46页
            2.4.1.1 平滑第44-45页
            2.4.1.2 多元散射校正第45-46页
            2.4.1.3 变量标准化第46页
            2.4.1.4 求导算法第46页
        2.4.2 光谱特征波长提取算法第46-49页
            2.4.2.1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第47-48页
            2.4.2.2 Random Frog算法第48-49页
    2.5 图像数据处理技术第49-51页
        2.5.1 图像处理方法第49-50页
            2.5.1.1 最小噪声分离变换第49-50页
            2.5.1.2 主成分分析第50页
        2.5.2 图像纹理特征提取方法第50-51页
    2.6 化学计量学建模方法第51-55页
        2.6.1 偏最小二乘法第51-52页
        2.6.2 人工神经网络第52-53页
        2.6.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第53-55页
    2.7 定量和定性模型评价标准第55-56页
        2.7.1 定量模型评价标准第55-56页
        2.7.2 定性模型评价标准第56页
    2.8 算法实现软件第56页
    2.9 本章小结第56-57页
3 新鲜与冷冻-解冻大菱鲆鱼肉的鉴别研究第57-79页
    3.1 引言第57-58页
    3.2 鱼肉样本的冷冻处理和高光谱图像采集第58页
        3.2.1 鱼肉样本的冷冻处理第58页
        3.2.2 可见/短波近红外高光谱图像采集第58页
    3.3 数据分析流程第58-60页
        3.3.1 图像的降噪和平均光谱的提取第58-59页
        3.3.2 光谱数据的预处理第59页
        3.3.3 图像纹理变量的提取第59页
        3.3.4 基于特征波长和纹理变量的新鲜与冷冻-解冻鱼肉的鉴别第59-60页
    3.4 新鲜与不同存储温度的冷冻-解冻大菱鲆鱼肉的鉴别第60-69页
        3.4.1 鱼肉光谱特性第60-62页
        3.4.2 偏最小二乘鉴别模型比较第62-64页
        3.4.3 图像纹理变量的提取第64-66页
        3.4.4 新鲜与冷冻-解冻鱼肉鉴别的特征波长第66-67页
        3.4.5 基于特征波长和纹理变量的新鲜与冷冻-解冻鱼肉的鉴别第67-68页
        3.4.6 新鲜、快速冷冻-解冻、慢速冷冻-解冻鱼肉鉴别的特征波长第68页
        3.4.7 基于特征波长和纹理变量的新鲜、快速冷冻-解冻、慢速冷冻-解冻鱼肉的鉴别第68-69页
    3.5 新鲜与不同解冻次数的冷冻-解冻大菱鲆鱼肉的鉴别第69-77页
        3.5.1 鱼肉光谱特性第69-71页
        3.5.2 偏最小二乘鉴别模型比较第71-73页
        3.5.3 图像纹理变量的提取第73-74页
        3.5.4 新鲜与冷冻-解冻鱼肉鉴别的特征波长第74页
        3.5.5 基于特征波长和纹理变量的新鲜与冷冻-解冻鱼肉的鉴别第74-75页
        3.5.6 新鲜、冷冻-解冻1次、冷冻-解冻2次鱼肉鉴别的特征波长第75-76页
        3.5.7 基于特征波长和纹理变量的新鲜、冷冻-解冻1次、冷冻-解冻2次鱼肉的鉴别第76-77页
    3.6 本章小结第77-79页
4 大菱鲆鱼肉冷藏时间的可视化研究第79-87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鱼肉样本的冷藏处理和高光谱图像采集第79-80页
        4.2.1 鱼肉样本的冷藏处理第79-80页
        4.2.2 可见/短波近红外高光谱图像采集第80页
    4.3 不同冷藏时间的鱼肉的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第80-82页
    4.4 鱼肉冷藏时间的预测第82-84页
    4.5 鱼肉冷藏时间的可视化第84-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5 大菱鲆鱼肉质构参数和系水力的检测研究第87-106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鱼肉样本光谱数据和物理参数的获取第88-89页
        5.2.1 鱼肉样本处理第88页
        5.2.2 光谱数据的获取第88-89页
        5.2.3 质构参数的获取第89页
        5.2.4 滴水损失的获取第89页
    5.3 大菱鲆鱼肉质构参数的检测第89-100页
        5.3.1 鱼肉的质构参数第89-91页
        5.3.2 鱼肉光谱特性第91-92页
        5.3.3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比较第92-94页
        5.3.4 提取的质构参数特征波长第94-95页
        5.3.5 基于特征波长的质构参数检测第95-100页
    5.4 大菱鲆鱼肉滴水损失的检测第100-104页
        5.4.1 鱼肉的滴水损失第100-101页
        5.4.2 鱼肉光谱特性第101-102页
        5.4.3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比较第102页
        5.4.4 提取的滴水损失特征波长第102-103页
        5.4.5 基于特征波长的滴水损失检测第103-104页
    5.5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6 大西洋鲑脂肪和水分含量的分布检测研究第106-124页
    6.1 引言第106-107页
    6.2 鱼肉样本高光谱图像及化学指标(脂肪和水分)的获取第107-111页
        6.2.1 鱼肉样本购买和处理第107-108页
        6.2.2 长波近红外高光谱图像采集第108页
        6.2.3 脂肪和水分含量测定第108-111页
    6.3 鱼肉的脂肪和水分化学值第111-112页
    6.4 鱼肉的长波近红外光谱第112-113页
    6.5 鱼肉脂肪和水分含量的预测第113-117页
    6.6 鱼肉样本脂肪和水分含量的分布可视化第117-120页
    6.7 整鱼片脂肪和水分含量分布可视化的探索第120-122页
    6.8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4-128页
    7.1 结论第124-126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26页
    7.3 展望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6页
作者简介及学术交流、科研成果情况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干法GMAW电弧行为及熔滴过渡研究
下一篇: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