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厌学现象在高校校园中弥漫发展 | 第9-10页 |
1.1.3 社会工作视角开始进入厌学现象的研究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1 文献法 | 第18页 |
1.5.2 调查法 | 第18页 |
1.5.3 参与式观察法 | 第18-19页 |
1.5.4 案例分析法 | 第19页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本科生厌学问题探析 | 第20-23页 |
2.1 本科生厌学问题的现状及表现 | 第20-21页 |
2.2 本科生厌学的原因 | 第21-22页 |
2.3 本科生厌学的危害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本科生厌学问题的必要性和优势及理论视角 | 第23-27页 |
3.1 小组工作介入本科生厌学问题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3.1.1 厌学成为社会问题 | 第23页 |
3.1.2 本科生的独特性 | 第23-24页 |
3.2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本科生厌学问题的优势 | 第24-25页 |
3.2.1 发展取向的价值理念 | 第24页 |
3.2.2 有效整合的助人方式 | 第24页 |
3.2.3 小组工作方法本身的适用性 | 第24-25页 |
3.3 小组工作介入本科生厌学问题的理论视角 | 第25-27页 |
3.3.1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5-26页 |
3.3.2 “增权”的视角 | 第26页 |
3.3.3 认知行为理论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本科生厌学问题的实践 | 第27-46页 |
4.1 小组筹划 | 第27-29页 |
4.1.1 组员基本情况 | 第27-28页 |
4.1.2 问题评估 | 第28-29页 |
4.1.3 小组类型与特征判断 | 第29页 |
4.2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 第29-31页 |
4.2.1 小组目标制定原则 | 第29-30页 |
4.2.2 小组目标 | 第30页 |
4.2.3 小组活动方案 | 第30页 |
4.2.4 预估困难及解决方案 | 第30-31页 |
4.3 小组实施过程 | 第31-37页 |
4.3.1 小组初期:改变组员对学习的错误认知 | 第31-32页 |
4.3.2 小组中期:改变组员的不良行为 | 第32-35页 |
4.3.3 小组后期:巩固效果并鼓励案主学以致用 | 第35-37页 |
4.4 小组评估 | 第37-42页 |
4.4.1 小组参加者意见 | 第37页 |
4.4.2 工作人员的观察 | 第37页 |
4.4.3 小组过程评估 | 第37-42页 |
4.5 本科生厌学问题小组工作的应用效果 | 第42-43页 |
4.6 本次小组工作的分析及改进策略 | 第43-46页 |
4.6.1 本次小组工作的过程分析 | 第43-44页 |
4.6.2 改进的策略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 第46-49页 |
5.1 反思 | 第46-47页 |
5.1.1 小组工作中组员表现的反思 | 第46页 |
5.1.2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本科生厌学问题的思考 | 第46-47页 |
5.2 建议 | 第47-49页 |
5.2.1 学习管理小组在高校班级层面的推广 | 第47-48页 |
5.2.2 整合学校、社会层面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1 | 第52-55页 |
附录2 | 第55-56页 |
附录3 | 第56-57页 |
附录4 | 第57-58页 |
附录5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