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1.2.3 研究述评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研究创新第15-16页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6-23页
    2.1 核心概念第16-18页
        2.1.1 邻避设施的内涵及其特征第16-17页
        2.1.2 邻避情结及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第17-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3页
        2.2.1 危机管理理论第19-20页
        2.2.2 治理理论第20-23页
3 国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发展现状、社会背景及类型特征第23-30页
    3.1 国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发展现状第23-24页
    3.2 国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深层社会背景第24-27页
        3.2.1 环境层面:环境污染的高风险性第25页
        3.2.2 经济层面:集团利益和经济负效应第25-26页
        3.2.3 政治层面:城市边缘群体的政治意识提升第26页
        3.2.4 法律层面:司法救济渠道不畅第26-27页
        3.2.5 社会层面:政府公信力不足和“法不责众”的民众心理第27页
    3.3 国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特征第27-30页
        3.3.1 国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第27-28页
        3.3.2 国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第28-30页
4 国内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案例及其原因分析第30-41页
    4.1 两个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比较分析第31-35页
        4.1.1 四川什邡市宏达铝铜事件第31-32页
        4.1.2 杭州市德信北海公园变电站事件第32-34页
        4.1.3 两案例的比较分析第34-35页
    4.2 基于案例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产生原因分析第35-41页
        4.2.1 邻避设施本身的特性:负外部性第35-36页
        4.2.2 邻避设施选址:公共性偏离第36-37页
        4.2.3 工程设施前期:风险预警缺位第37-38页
        4.2.4 工程设施后期:补偿机制不完善第38页
        4.2.5 相关民众:参与不足第38-39页
        4.2.6 社会环境:政治开明与公民意识增强第39-41页
5 国外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经验第41-45页
    5.1 国外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第41-42页
        5.1.1 日本新干线邻避事件第41页
        5.1.2 美国“拱心石XL”邻避事件第41-42页
    5.2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国内外治理模式比较分析第42-43页
        5.2.1 治理方式:国外标本兼治、国内治标不治本第42-43页
        5.2.2 补偿形式:国外补偿多样化,国内补偿单一第43页
        5.2.3 公众参与方式:国外全程参与,国内参与不足第43页
    5.3 国外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43-45页
6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第45-52页
    6.1 邻避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第45-46页
        6.1.1 构建邻避危机预警机制第45-46页
        6.1.2 引入第三方风险评估机制第46页
    6.2 危机处理期的缓和机制第46-48页
        6.2.1 提升业主委员会功能、加强社区管理第46-47页
        6.2.2 扩大公众参与,完善程序的公正性第47-48页
    6.3 多元协商的政府担保和民主补偿机制第48-50页
        6.3.1 构建政府担保的长效机制第49页
        6.3.2 建立合理的补偿和回馈机制第49-50页
    6.4 政策属性和公共部门管理机制第50-52页
        6.4.1 塑造邻避政策的公共性第50-51页
        6.4.2 强化基层管理,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第51-52页
总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本科生厌学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下一篇:多中心理论视角下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