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 理论综述 | 第13-19页 |
2.1 物理模型 | 第13-15页 |
2.1.1 物理模型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物理模型的分类 | 第13-14页 |
2.1.3 高中阶段常见物理模型 | 第14-15页 |
2.2 物理建模 | 第15-17页 |
2.2.1 研究物理建模的必要性 | 第15页 |
2.2.2 物理模型建立过程 | 第15-16页 |
2.2.3 物理建模常用方法 | 第16页 |
2.2.4 物理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3 课题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3.1 内在动机理论 | 第17-18页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3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调查研究 | 第19-27页 |
3.1 调查目的和方法 | 第19页 |
3.2 调查对象 | 第19页 |
3.3 问卷设计 | 第19页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9页 |
3.3.2 测量问卷的设计 | 第19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19-26页 |
3.4.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19-23页 |
3.4.2 测量问卷结果分析 | 第23-26页 |
3.5 调查结论 | 第26-27页 |
4 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 第27-39页 |
4.1 概念规律课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策略 | 第27-32页 |
4.1.1 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第27-28页 |
4.1.2 通过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 | 第28-29页 |
4.1.3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 第29-31页 |
4.1.4 培养抽象、分析能力加强建模能力 | 第31-32页 |
4.2 习题课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策略 | 第32-35页 |
4.2.1 抽取要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 第32-33页 |
4.2.2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 第33-34页 |
4.2.3 典型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能力 | 第34-35页 |
4.2.4 明确划分,培养学生程序思维能力 | 第35页 |
4.3 实验课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策略 | 第35-37页 |
4.3.1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第35-36页 |
4.3.2 通过先建模后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 第36-37页 |
4.4 通过物理学史加强学生建模能力 | 第37页 |
4.4.1 通过物理学史促使学生纠正错误认知 | 第37页 |
4.4.2 通过物理学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 第37页 |
4.4.3 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 第37页 |
4.5 开展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 第37-39页 |
4.5.1 通过模型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 第38页 |
4.5.2 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 第38-39页 |
5 物理建模教学案例和应用建议 | 第39-51页 |
5.1 概念规律课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案例设计 | 第39-43页 |
5.2 习题课培养学生物理模型能力案例设计 | 第43-47页 |
5.3 实验课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案例设计 | 第47-49页 |
5.4 建模教学的应用建议 | 第49-51页 |
6 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 第51-55页 |
6.1 实践过程 | 第51页 |
6.2 效果分析 | 第51-55页 |
6.2.1 建模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第51-52页 |
6.2.2 建模教学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6.2.3 建模教学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 第53-55页 |
7 总结和展望 | 第55-57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55页 |
7.2 不足和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附录B 测量问卷 | 第61-62页 |
附录C 测量问卷评分标准 | 第62-63页 |
附录D 学习动机调查表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