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关于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影响研究 | 第12页 |
1.2.3 小结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研究特色 | 第13-15页 |
2 调查方案概况 | 第15-21页 |
2.1 调查对象 | 第15页 |
2.2 调查方法 | 第15-16页 |
2.3 调查内容 | 第16页 |
2.4 问卷体系 | 第16-19页 |
2.4.1 问卷发放和质量控制 | 第16-17页 |
2.4.2 废卷筛选与补救处理 | 第17-18页 |
2.4.3 问卷指标体系 | 第18页 |
2.4.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18-19页 |
2.5 调查进度计划 | 第19-21页 |
3 数据概要及基本信息 | 第21-24页 |
3.1 基本数据概要 | 第21页 |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3.2.1 性别构成 | 第21-22页 |
3.2.2 专业分布 | 第22页 |
3.2.3 年级构成 | 第22-23页 |
3.2.4 学校分布 | 第23-24页 |
4 “慢就业”现象的现状分析 | 第24-35页 |
4.1 “慢就业”现象的现状总体分析 | 第24页 |
4.2 “慢就业”现象人数差异分析 | 第24-27页 |
4.2.1 在校生及往届毕业生同学中“慢就业”人数差异分析 | 第25-26页 |
4.2.2 不同专业类别群体同学中“慢就业”人数差异分析 | 第26-27页 |
4.2.3 不同学校层级群体同学中“慢就业”人数差异分析 | 第27页 |
4.3 “慢就业”时长差异分析 | 第27-29页 |
4.3.1 往届毕业生与在校生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4.3.2 不同专业类别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4.4 “慢就业”的选择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4.4.1 毕业选择方向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4.4.2 在校生与往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差异分析 | 第30页 |
4.5 “慢就业”的态度分析 | 第30-35页 |
4.5.1 不同性别对待“慢就业”的态度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4.5.2 在校生与往届毕业生对待“慢就业”的态度差异分析 | 第33-34页 |
4.5.3 不同专业对待“慢就业”的态度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5 “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35-43页 |
5.1 综合描述分析 | 第35-36页 |
5.2 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 第36-41页 |
5.2.1 应届毕业生 | 第36-38页 |
5.2.2 往届毕业生 | 第38-40页 |
5.2.3 应届毕业生与往届毕业生对比 | 第40-41页 |
5.3 大学生未来就业优先考虑因素 | 第41-43页 |
6 “慢就业”现象的影响分析 | 第43-55页 |
6.1 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正面影响 | 第43-53页 |
6.1.1 个人层面的优势 | 第43页 |
6.1.2 社会层面的积极意义 | 第43-53页 |
6.2 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负面影响 | 第53-55页 |
6.2.1 个人层面的劣势 | 第53页 |
6.2.2 社会层面的消极影响 | 第53-55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5-59页 |
7.1 结论 | 第55-56页 |
7.1.1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现状的结论 | 第55页 |
7.1.2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的结论 | 第55-56页 |
7.1.3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影响的结论 | 第56页 |
7.2 建议 | 第56-59页 |
7.2.1 社会方面 | 第56-57页 |
7.2.2 学校方面 | 第57页 |
7.2.3 家庭方面 | 第57页 |
7.2.4 大学生自身方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