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恋爱、家庭、婚姻论文--家庭、家族论文

“微交流”调节下大学生与父母社会交换的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微时代”研究概述第11-12页
        1.2.2 社会交换的研究概述第12-14页
    1.3 研究内容、假设、意义及创新性与不足第14-18页
2 概念论述及理论基础第18-22页
    2.1 概念论述第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2页
3 调查方案设计第22-28页
    3.1 调查研究对象第22页
    3.2 问卷设计框架第22-24页
    3.3 信度与效度分析第24-25页
    3.4 调查研究的方法第25-28页
4 “微交流”及社会交换的基本情况分析第28-38页
    4.1 大学生与父母“微交流”的基本情况分析第28-31页
        4.1.1 大学生使用“微平台”的总体概况第28-29页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在“微交流”上的差异t检验第29页
        4.1.3 不同人口学变量在“微交流”上的差异F检验第29-31页
    4.2 大学生与父母交换基础的基本情况分析第31-34页
        4.2.1 大学生与父母交换基础的总体概况第31-32页
        4.2.2 不同人口学变量在交换基础上的差异t检验第32页
        4.2.3 不同人口学变量在交换基础上的差异F检验第32-34页
    4.3 大学生与父母交换效应的基本情况分析第34-38页
        4.3.1 大学生与父母交换效应的总体概况第34-35页
        4.3.2 不同人口学变量在交换效应上的差异t检验第35页
        4.3.3 不同人口学变量在交换效应上的差异F检验第35-38页
5 交换基础与交换效应的分析及“微交流”的调节作用第38-46页
    5.1 交换基础与交换效应的相关关系与回归分析第38-39页
    5.2 “微交流”对交换基础与交换效应的调节作用第39-46页
6 结论与建议第46-52页
    6.1 “微交流”基本情况的讨论第46页
    6.2 “交换基础”基本情况的讨论第46-47页
    6.3 “交换效应”基本情况的讨论第47-48页
    6.4 交换基础和交换效应关系的分析第48页
    6.5 “微交流”对交换基础和交换效应之间调节作用的分析第48-49页
    6.6 总体分析讨论第49-50页
    6.7 不足与建议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 问卷第54-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南昌市高校为例
下一篇:居民隐私泄露的成因及保护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