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3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9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3.1 好课 | 第9页 |
1.3.2 观念 | 第9-10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0-13页 |
1.4.1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1.4.2 研究样本 | 第10-11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4 研究过程 | 第12-13页 |
第2章 好课的历史观照和现实分析 | 第13-27页 |
2.1 不同时期好课的纵向梳理 | 第13-18页 |
2.1.1 建国初期 | 第13-14页 |
2.1.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第14-15页 |
2.1.3 探索时期 | 第15-16页 |
2.1.4 “文革”时期 | 第16页 |
2.1.5 改革开放后 | 第16-18页 |
2.2 当代不同群体好课观横向透视 | 第18-23页 |
2.2.1 不同群体眼中的好课观 | 第18-19页 |
2.2.2 不同群体眼中的好课观有何差异 | 第19-21页 |
2.2.3 不同群体眼中的好课观为何存在差异 | 第21-23页 |
2.2.4 对不同群体眼中好课观的反思 | 第23页 |
2.3 新课程背景下好课标准的构建 | 第23-27页 |
2.3.1 生本性 | 第23-24页 |
2.3.2 建构性 | 第24-25页 |
2.3.3 生成性 | 第25-27页 |
第3章 初中教师的好课观调查 | 第27-36页 |
3.1 对初中教师好课观进行访谈的目的 | 第27页 |
3.2 初中教师好课观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27-28页 |
3.2.1 访谈提纲设计的依据 | 第27页 |
3.2.2 访谈提纲设计的具体思路 | 第27-28页 |
3.3 初中教师好课观的统计结果及其讨论 | 第28-36页 |
3.3.1 12名访谈教师的好课观归纳 | 第28-31页 |
3.3.2 12名访谈教师的好课观存在的误区 | 第31-36页 |
第4章 好课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 第36-55页 |
4.1 目标:不拘于“面面俱到”,亮点在于动态生成 | 第36-40页 |
4.1.1 预设不是守旧,生成也并非是时尚 | 第36-38页 |
4.1.2 好课不只在于精心预设,更要为生成启航 | 第38-40页 |
4.2 内容:不拘于课本、教材,而要使知识“活起来” | 第40-44页 |
4.2.1 好课应依托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 第40-42页 |
4.2.2 好课不仅要让知识生活化,也要让生活知识化 | 第42-44页 |
4.3 过程:不拘于表面的热闹,而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第44-48页 |
4.3.1 好课不等于外在身体之动,应注重内在思维的活跃 | 第44-46页 |
4.3.2 好课不追求花哨热闹,旨在培养学生内在兴趣 | 第46-48页 |
4.4 方法:不等于“慷慨给予”,而应留给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 | 第48-50页 |
4.4.1 教的简单衬托学的不简单 | 第48-49页 |
4.4.2 教师给予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的学 | 第49-50页 |
4.5 结果:不拘于外显认知的完成,而在于内隐的延伸 | 第50-52页 |
4.5.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第50-51页 |
4.5.2 注重学科情感的培养 | 第51-52页 |
4.6 评价:不拘于结果的诊断,而应关注过程中的激励 | 第52-55页 |
4.6.1 主体多元化,避免教师主导 | 第52-53页 |
4.6.2 增强过程中的实效性和导向性,避免评价宽泛和量化 | 第53-55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