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北方话(官话方言)论文--西南方言论文

傅崇矩《成都通览》方言语词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选题意义—《成都通览》的语言学价值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页
        1.2.3 国内的四川方言词汇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第19-22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页
        1.3.2 研究思路第19-20页
        1.3.3 研究内容第20-22页
2 傅崇矩与《成都通览》第22-38页
    2.1 傅崇矩生平第22-23页
    2.2 《成都通览》概说第23-38页
        2.2.1 《成都通览》诸版本概说第23页
        2.2.2 从《成都通览》的体例看方言语词的基本面貌第23-29页
        2.2.3 《成都通览》的布局特点第29-37页
        2.2.4 《成都通览》体例与布局的运用第37-38页
3 《成都通览》中的方言语词第38-54页
    3.1 《成都通览》方言语词的鉴别与布局第38-40页
        3.1.1 《成都通览》方言语词的鉴别标准第38-39页
        3.1.2 《成都通览》方言语词的布局特点第39-40页
    3.2 《成都通览》中的方言语词第40-54页
        3.2.1 《成都通览》中的方言词第41-46页
        3.2.2 《成都通览》中的方言俗语第46-51页
        3.2.3 《成都通览》中的方言歌谣第51-54页
4 《成都通览》中的方言同指与计量分析第54-66页
    4.1 方言同指与计量分析第54-56页
        4.1.1 方言同指第54-55页
        4.1.2 方言词的计量分析第55-56页
    4.2 以玉米、包谷等同指词为例第56-60页
        4.2.1 《成都通览》中玉米、包谷等词的计量分析第56-58页
        4.2.2 “玉米(玉蜀黍)”等词的历时发展与四川的关系第58-60页
    4.3 从地名中的“坝”看四川方言的历史传承第60-66页
        4.3.1 “坝”的历史源流第61-62页
        4.3.2 《成都通览》中的“坝”第62-63页
        4.3.3 “坝”的计量分析与四川方言的历史传承第63-66页
5 《成都通览》记录的100年前的成都语音第66-78页
    5.1 《成都通览》方言语词的记录特点第66-67页
    5.2 《成都通览》方言语词记录传递出的声母信息第67-72页
        5.2.1 古知系、古精组字相混第67-68页
        5.2.2 古来、泥母字在洪音前相混第68-69页
        5.2.3 古见系晓、匣母字和帮系非、敷、奉母在u韵前相混第69页
        5.2.4 古浊音清化第69-71页
        5.2.5 匣母二等字在洪音前未腭化第71页
        5.2.6 古精组和古见、晓组字在细音前腭化第71-72页
    5.3 《成都通览》方言语词记录传递出的韵母信息第72-76页
        5.3.1 古深、臻二摄字与曾、梗二摄字相混第72-73页
        5.3.2 入声韵的存留情况第73-76页
    5.4 《成都通览》方言语词记录传递出的声调信息第76-78页
6 《成都通览》方言语词的词法——以ABB式形容词为例第78-110页
    6.1 构词法中的ABB式第78-80页
        6.1.1 构形形式中的ABB式第78-79页
        6.1.2 作为表意方式的ABB式第79-80页
    6.2 ABB式形容词的对比分析第80-85页
        6.2.1 《成都通览》中的ABB式形容词第80-81页
        6.2.2 《成都话方言词典》中的ABB式形容词第81-83页
        6.2.3 《成都方言词典》中的ABB式形容词第83-85页
    6.3 ABB式形容词中的词根“A”第85-93页
        6.3.1 《成都通览》中ABB式形容词的词根“A”的褒贬情况第87-89页
        6.3.2 《成都话方言词典》中词根“A”的褒贬情况第89-91页
        6.3.3 《成都方言词典》中词根“A”的褒贬情况第91-93页
    6.4 ABB式形容词在100年间的传承与演变第93-97页
    6.5 叠词后缀BB与情感表达偏向第97-98页
    6.6 韵律与褒贬——兼谈“A”与“BB”间关系第98-110页
        6.6.1 “A”与“BB”间的语音和谐第99-101页
        6.6.2 “A”与“BB”间的词义和谐第101-105页
        6.6.3 韵律与文化心理的统一第105-110页
7 结语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7页
    1.期刊文章第112-113页
    2.专著类第113-115页
    3.工具类第115-116页
    4.学位论文第116-117页
附录编写说明第117-118页
附录1第118-140页
附录2第140-145页
附录3第145-148页
致谢第148-150页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影剧本《匠心》中的意象分析
下一篇:赤峰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