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红楼梦》花草意象研究相关成果综述 | 第13-20页 |
一、《红楼梦》“植物意象”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红楼梦》“花意象”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三、《红楼梦》“草意象”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红楼梦》花草描写总概 | 第20-36页 |
第一节 《红楼梦》花草描写统计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红楼梦》花草描写分类 | 第22-33页 |
一、太虚幻境中的花草 | 第22-25页 |
二、现实园林中的花草 | 第25-30页 |
三、诗词文赋中的花草 | 第30-32页 |
四、借物写人中的花草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花草描写统计分析比较 | 第33-36页 |
一、数量频率上差距悬殊 | 第34页 |
二、类别功能的削弱 | 第34-35页 |
三、意象的逆变 | 第35-36页 |
第二章 《红楼梦》花意象的文学象征意义 | 第36-69页 |
第一节 花意象的文学传统 | 第36-39页 |
一、由“以形赋形”到“以性比性” | 第36-37页 |
二、由单一的花形象到系统的花群像 | 第37-38页 |
三、由描摹女性为主到对象群体的扩大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红楼百花构筑下的群芳立体形象 | 第39-64页 |
一、以花喻人下的红楼群像象征系统 | 第41-42页 |
二、以花喻人下的多维立体的网状象征系统 | 第42-60页 |
三、桂花意象复杂多元的象征意涵 | 第60-64页 |
第三节 花意象中的色彩象征系统 | 第64-69页 |
一、红色象征系统 | 第64-66页 |
二、白色象征系统 | 第66-69页 |
第三章 《红楼梦》草意象的文学象征意义 | 第69-92页 |
第一节 “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 第69-71页 |
第二节 红楼草木意蕴的象征内涵 | 第71-81页 |
一、仙草内涵——性灵美的最高典范 | 第71-75页 |
二、香草内涵——世俗美的普世标准 | 第75-79页 |
三、嘉木内涵——情韵美的价值追求 | 第79-81页 |
第三节 《红楼梦》其他草木意象的映衬 | 第81-92页 |
一、草木意象丰富了三美的人格形象 | 第81-88页 |
二、草木意象暗示了贾府的后继无人 | 第88-92页 |
第四章 《红楼梦》花草意象的艺术功能 | 第92-107页 |
第一节 花草情节对小说情节的推动发展 | 第92-98页 |
一、回目安排连贯紧密 | 第92-94页 |
二、内容结构“起承转合” | 第94-97页 |
三、情节发展承前启后 | 第97-98页 |
第二节 花草描写对逻辑结构的清晰凸显 | 第98-101页 |
一、朦胧期 | 第98页 |
二、繁盛期 | 第98-99页 |
三、务实期 | 第99页 |
四、衰败期 | 第99-100页 |
五、妖化期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花草意象与人物的完美圆融 | 第101-107页 |
一、花草意象与人物名号紧密结合 | 第101-103页 |
二、花草意象嵌入人物居所名称中 | 第103-105页 |
三、花草意象凸显人物性格命运 | 第105-107页 |
结语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2页 |
附录 | 第122-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