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林夕歌词的概说 | 第14-32页 |
第一节 林夕歌词的创作分期 | 第14-20页 |
一、出道期:Raidas乐队时期(1985-1991) | 第14-16页 |
二、转变期:“音乐工厂时期”(1991-1992) | 第16页 |
三、高潮期:与主流歌手合作时期(1992-1997) | 第16-17页 |
四、回落期: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1998-2008) | 第17-18页 |
五、更迭期:电影歌曲时期(2008-至今)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林夕歌词的创作机制 | 第20-25页 |
一、歌词的创作土壤 | 第20-21页 |
二、市场的选择与制约 | 第21-23页 |
三、传媒的传播与推动 | 第23-25页 |
第三节 林夕歌词的题材分类 | 第25-32页 |
一、爱情 | 第25-26页 |
二、友情 | 第26-28页 |
三、亲情 | 第28-29页 |
四、政治 | 第29-30页 |
五、人文关怀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林夕歌词的文化阐释 | 第32-50页 |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九七”情结 | 第32-37页 |
一、家国意识 | 第32-34页 |
二、“九七”情结 | 第34-37页 |
第二节 “词以载道”下的人文关怀 | 第37-42页 |
一、打破隔膜,“shallwetalk?” | 第37-38页 |
二、珍惜生命,“黑择明” | 第38-39页 |
三、积极乐观,“明日有明天” | 第39-40页 |
四、顺其自然,“慢条斯理” | 第40-41页 |
五、知足常乐,“季军”也快乐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都市情感的爱恋与忧愁 | 第42-50页 |
一、热恋中的深情、卑微 | 第43-44页 |
二、失恋后的痛苦、哀求 | 第44-46页 |
三、看淡后的豁达、自爱 | 第46-47页 |
四、对爱情的质疑、否定 | 第47-50页 |
第三章 林夕歌词的诗学阐释 | 第50-68页 |
第一节 歌词的互文性 | 第50-55页 |
一、文本主题的一致 | 第51-53页 |
二、文本主题的相悖 | 第53-55页 |
第二节 歌词的语言美 | 第55-61页 |
一、语言的文学美 | 第56-58页 |
二、语言的音乐美 | 第58-61页 |
第三节 歌词的意象美 | 第61-68页 |
一、意象的色彩性 | 第62-63页 |
二、意象的象征性 | 第63-65页 |
三、意象的解构性 | 第65-68页 |
结语 林夕歌词:香港文化的象征符号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