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第13-19页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3页 |
2.1.1 “互联网+教育” | 第13页 |
2.1.2 学习动机 | 第13页 |
2.1.3 中职生 | 第13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3-14页 |
2.2.1 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 第13-14页 |
2.2.2 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 第14页 |
2.2.3 认知流派学习动机理论 | 第14页 |
2.3 认知流派奥苏贝尔内驱力理论 | 第14-15页 |
2.3.1 认知内驱力 | 第15页 |
2.3.2 自我提高内驱力 | 第15页 |
2.3.3 附属内驱力 | 第15页 |
2.4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9页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4.3 学习动机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第3章 中职生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确定 | 第19-28页 |
3.1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的中职生学习动机的重构 | 第19-22页 |
3.1.1 中职生的学习问题剖析 | 第19-20页 |
3.1.2 “互联网+教育”推动中职生教育生态的变革 | 第20-21页 |
3.1.3 “互联网+教育”对中职生学习动机的重塑 | 第21-22页 |
3.2 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确立 | 第22-23页 |
3.3 激发因素的调查问卷编制 | 第23-28页 |
3.3.1 问卷调查对象 | 第24页 |
3.3.2 调查样本的分布 | 第24-25页 |
3.3.3 信度检验 | 第25页 |
3.3.4 效度检验 | 第25-28页 |
第4章 中职生学习动机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3页 |
4.1 认知内驱力方面 | 第28-29页 |
4.2 自我提高内驱力方面 | 第29-30页 |
4.3 附属内驱力方面 | 第30-33页 |
第5章 提升中职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 第33-39页 |
5.1 提升认知内驱力的策略 | 第33-35页 |
5.1.1 引导中职生形成恰当的学业成就归因方式,树立合理的归因观 | 第33页 |
5.1.2 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完善知识价值观 | 第33-34页 |
5.1.3 拓展体验化教学,提升自我效能感 | 第34页 |
5.1.4 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换 | 第34-35页 |
5.2 提升自我提高内驱力的策略 | 第35页 |
5.2.1 强化中职生的的目标意识 | 第35页 |
5.2.2 提高中职生学习的持久性 | 第35页 |
5.3 提升附属内驱力的策略 | 第35-39页 |
5.3.1 教师因素方面 | 第36页 |
5.3.2 家庭因素方面 | 第36-37页 |
5.3.3 学校因素方面 | 第37页 |
5.3.4 社会因素方面 | 第37-3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39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3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