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第一章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追问”概述 | 第18-38页 |
第一节 何为“追问” | 第18-23页 |
一、 “追问”的含义 | 第18-20页 |
二、 “追问”的属性 | 第20-21页 |
三、 “追问”的分类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对话”与“追问” | 第23-26页 |
一、 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 | 第23-24页 |
二、 “对话”理念下“追问”的双方 | 第24-25页 |
三、 “对话”理念下“追问”的实施要求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追问”的必要性 | 第26-37页 |
一、 有效“追问”具有科学的心理机制 | 第26-28页 |
二、 有效“追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诸多功能 | 第28-33页 |
三、 有效“追问”可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 第33-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追问”在应用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52页 |
第一节 “追问”在应用于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时出现的问题 | 第38-45页 |
一、 “追问”的缺失 | 第38-41页 |
二、 “追问”的过度 | 第41-42页 |
三、 “追问”的落空 | 第42-45页 |
第二节 “追问”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51页 |
一、 “追问”前未能找准切入口 | 第45-49页 |
二、 “追问”时未能从整体上把握追问的方向 | 第49-50页 |
三、 “追问”后未能有效处理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追问”水平的有效策略 | 第52-70页 |
第一节 关于“追问”的切入口 | 第52-57页 |
一、 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来看“何处追问” | 第52-54页 |
二、 从学情的角度来看“何处追问” | 第54-55页 |
三、 从文本角度来看“何处追问” | 第55-57页 |
第二节 关于“追问”的方向 | 第57-60页 |
一、 主问题系统遵循阅读教学的程序规律 | 第57-58页 |
二、 辅问题系统围绕主问题而“追问” | 第58-59页 |
三、 提问系统体现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关于“追问”的“预设与生成” | 第60-69页 |
一、 预设要有弹性 | 第60-62页 |
二、 倾听要有艺术 | 第62-65页 |
三、 生成要会引导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