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1 车身布置在汽车开发中的重要地位 | 第12页 |
1.1.2 车身布置方法的发展 | 第12-13页 |
1.1.3 车身布置技术的研究热点 | 第13页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3-15页 |
1.2.1 汽车人机工程学的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1.2.2 车身设计辅助软件的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1 论文的主要任务 | 第15-16页 |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汽车人机工程设计辅助工具的开发 | 第18-30页 |
2.1 CATIA 二次开发技术 | 第18-19页 |
2.1.1 CATIA 二次开发接口 | 第18-19页 |
2.1.2 本文二次开发方法的选择 | 第19页 |
2.2 人体模型 | 第19-20页 |
2.2.1 H 点人体模型样板 | 第19-20页 |
2.2.2 数字模型 | 第20页 |
2.3 SAE 推荐的 A 类车驾驶员 H 点位置曲线 | 第20-21页 |
2.4 眼椭圆 | 第21-24页 |
2.4.1 眼椭圆的定义及其用途 | 第21-22页 |
2.4.2 A 类车眼椭圆的尺寸和定位 | 第22页 |
2.4.3 系统参数化眼椭圆的实现过程 | 第22-24页 |
2.5 头廓包络 | 第24-26页 |
2.5.1 头廓包络的定义及其用途 | 第24页 |
2.5.2 A 类车头廓包络的尺寸和定位 | 第24-25页 |
2.5.3 系统参数化头廓包络面的实现过程 | 第25-26页 |
2.6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 | 第26-28页 |
2.6.1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定义及其用途 | 第26页 |
2.6.2 驾驶员手伸及界面的描述 | 第26-27页 |
2.6.3 系统参数化手伸及界面的实现过程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轿车布置概念系统 | 第30-52页 |
3.1 车身内部布置概述 | 第30-33页 |
3.1.1 车身内部布置的内容和要求 | 第30页 |
3.1.2 车身布置的流程 | 第30-31页 |
3.1.3 车身布置的前提基础 | 第31-33页 |
3.2 参数化车身布置设计系统建立 | 第33-42页 |
3.2.1 拇指基准点与加速踏板踵点布置 | 第33-34页 |
3.2.2 乘员 H 点布置 | 第34-36页 |
3.2.3 踏板布置 | 第36-37页 |
3.2.4 方向盘布置 | 第37页 |
3.2.5 仪表板布置 | 第37-39页 |
3.2.6 后视镜布置 | 第39-41页 |
3.2.7 乘员乘坐空间布置 | 第41-42页 |
3.3 驾驶员人机工程学性能分析 | 第42-51页 |
3.3.1 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 | 第42-44页 |
3.3.2 仪表板视野校核 | 第44-45页 |
3.3.3 驾乘姿势舒适性分析与校核 | 第45-48页 |
3.3.4 后视野校核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布置参数对人机工效的影响研究 | 第52-70页 |
4.1 研究方法和基础数据 | 第52-53页 |
4.2 布置参数对前方视野的影响 | 第53-57页 |
4.2.1 驾驶员座椅高度 H30 对前方视野的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4.2.2 转向盘中心到 AHP 的垂直距离 H17 对前方视野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4.2.3 H 点调节轨迹倾角 A19 对前方视野的影响分析 | 第56页 |
4.2.4 转向盘中心到 AHP 的水平距离 L11 对前方视野的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4.3 布置参数对动态视野的影响 | 第57-60页 |
4.3.1 驾驶员动态视野概述及分析数据 | 第57-59页 |
4.3.2 布置参数对驾驶员动态视野的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4.4 布置参数对坐姿舒适性的影响 | 第60-63页 |
4.4.1 布置参数对驾驶员颈部姿势舒适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2 布置参数对驾驶员腿部姿势舒适性的影响 | 第62页 |
4.4.3 布置参数对驾驶员上臂姿势舒适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4 布置参数对驾驶员总体坐姿舒适性的影响 | 第63页 |
4.5 布置参数对后视镜布置的影响 | 第63-68页 |
4.5.1 驾驶员座椅高度 H30 对后视镜视野的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4.5.2 转向盘中心到 PRP 点的水平距离 L6 对后视镜视野的影响分析 | 第66页 |
4.5.3 后视镜曲率半径 r 对后视镜视野的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4.5.4 后视镜镜面水平旋转角度的预测模型 | 第67页 |
4.5.5 后视镜镜面垂直旋转角度β的预测模型 | 第67-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0-71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