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与诠释: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文献与思想研究(1582-1722)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二、学术史综述 | 第12-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四、研究内容设计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明末清初教案与反教文献 | 第24-66页 |
第一节 明末清初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冲突 | 第24-33页 |
一、南京教案 | 第25-26页 |
二、清初“历狱” | 第26-28页 |
三、由礼仪之争引起的相关教案 | 第28-33页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反基督教文献 | 第33-49页 |
一、明末清初反基督教文献来源 | 第34-35页 |
二、明末清初反基督教文献分类 | 第35-40页 |
三、冲突与反教原因 | 第40-49页 |
第三节 个案研究 | 第49-64页 |
一、官方反教代表:杨光先与《不得已》 | 第49-52页 |
二、民间反教代表:徐昌治与《圣朝破邪集》 | 第52-61页 |
三、释氏反教代表:钟始声与《辟邪集》 | 第61-64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二章 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文献 | 第66-98页 |
第一节 教案与护教运动 | 第66-70页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文献 | 第70-77页 |
一、明末清初护教文献来源 | 第70-71页 |
二、明末清初护教文献分类 | 第71-77页 |
第三节个案研究 | 第77-98页 |
一、徐光启与《辩学章疏》 | 第78-81页 |
二、艾儒略与《熙朝崇正集》 | 第81-90页 |
三、利类思与《不得已辨》 | 第90-94页 |
四、戴进贤与《睿鉴录》 | 第94-98页 |
第三章 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思想探析 | 第98-114页 |
第一节 “利玛窦规矩”与“补儒易佛” | 第98-103页 |
第二节 从“附儒”、“持续道统”到“索隐派” | 第103-109页 |
第三节 从“合儒”、“补儒”到“超儒” | 第109-114页 |
结论:明清基督教护教思想与外来宗教之合法性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