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一、绪论第10-18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研究背景第10-11页
        2、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3、研究现状述评第15-16页
    (三) 核心概念界定第16-17页
        1、老年人第16-17页
        2、农村随迁老人第17页
        3、社会融入第17页
    (四) 创新点第17-18页
二、研究设计第18-26页
    (一) 理论基础第18-19页
        1、再社会化理论第18页
        2、罗伯特·帕克移民同化理论第18-19页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9-21页
        1、研究思路第19-20页
        2、研究方法第20-21页
    (三)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第21-26页
        1、调查中农村随迁老人的年龄分布情况第22-23页
        2、调查中农村随迁老人的性别构成情况第23页
        3、调查中农村随迁老人的受教育情况第23-24页
        4、调查中农村随迁老人的婚姻状况第24页
        5、调查中农村随迁老人的健康状况第24-26页
三、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现状第26-48页
    (一) 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基本情况第26-44页
        1、经济适应情况第26-27页
        2、文化接纳情况第27-33页
        3、社会交往情况第33-40页
        4、心理融入情况第40-44页
    (二) 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第44-48页
        1、内心孤独惆怅,缺乏归属感第44-45页
        2、观念、习惯不同,产生代际矛盾第45-46页
        3、交往范围狭窄,易被社区组织忽略第46-47页
        4、无法享受居住地社会保障政策第47-48页
四、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分析第48-56页
    (一) 个人层面第48-52页
        1、健康状况第48-49页
        2、婚姻状况第49页
        3、性格特点第49-50页
        4、交往的范围、模式、主观能动性第50-51页
        5、随迁时间、意愿第51-52页
    (二) 家庭层面第52-54页
        1、家庭关系第52-53页
        2、家庭照料情况第53-54页
    (三) 社区层面第54-56页
        1、文化环境第54-55页
        2、组织关怀第55-56页
五、关于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的策略思考第56-61页
    (一)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异乡生活第56-57页
        1、常同家人沟通,积极调适自我第56页
        2、热衷社区活动,融入周边环境第56-57页
        3、培养兴趣爱好,排遣孤单寂寞第57页
    (二) 强化家庭情感慰藉功能,发挥亲情关怀作用第57-58页
        1、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关心老人第57-58页
        2、理解包容老人,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第58页
    (三) 全面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第58-59页
        1、加强组织建设,发挥社区组织作用第58页
        2、推进文化建设,丰富社区老人精神生活第58-59页
        3、完善信息化建设,搭建社区随迁老人网络管理服务平台第59页
    (四) 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相关服务设施建设第59-61页
        1、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第59-60页
        2、加强迁入地老年人相关服务设施建设第60-61页
六、结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第66-76页
    附录A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研究调查问卷第66-73页
    附录B农村随迁老人城市社会融入研究访谈提纲第73-75页
    附录C访谈对象基本信息第75-76页
个人简历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梦”的实践内涵--基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考察
下一篇:辩护与诠释:明末清初基督教护教文献与思想研究(1582-1722)